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王天晓: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学术逻辑与治理模型(6)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七)反馈矫正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治理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即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监测是一种即时性评价,能快速地得到活

(七)反馈矫正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治理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即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监测是一种即时性评价,能快速地得到活动的反馈。监测所呈现的内容不只是指一次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反馈,重要的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反馈。这种反馈有助于及时矫正、解决问题。评价则能发现积累经验的意义和面临问题的性质,对于教师教育共同体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不论是监测还是评价,其主体应当是多元的,大学、中小学,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等都可以联合参与或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落实这七个理念,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多元主体就会互相尊重,合作沟通,那种互相看不起的对立就会逐步消失;共同分享的目标将会使教师教育共同体有明确的建设方向,徒有虚名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赋权的做法将会激发教师和教学教育工作带头人的专业发展积极性;合作探究将使做表面文章的现象逐步消失,而代之以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深度探索;行政服务将会调动各种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进入教师教育共同体现场,从而避免因人手不足导致教师教育共同体存在危机;做好反馈矫正将使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治理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而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没有“混日子”的感觉。教师教育共同体现存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也为解决以后的问题提供了方向。

三、教师教育共同体善治模型

为了解决教师教育共同体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健康发展,我们在阐述了活动理论和治理理论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一个善治模型(见图4)。

教师教育共同体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可能是大学、中小学和地方教育部门,也可能还有社区、家长和教研部门等。治理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治理的参与者是该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治理的范围包括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

治理的愿景可概括描述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地区教育发展。但是每个教师教育共同体治理的愿景表述要个性化、具体化。治理的平台是教学教育实践。治理的原则有六个,即主体多元、合作沟通、赋权、行政服务、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这六项原则又衍生出各自的操作与效果。各原则的实施与预期效果具体如下:

(1)主体多元的原则,操作包括建立跨界的有关各方的伙伴关系,建立治理机构,制定共治文件。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落实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治理机构的建设并发挥治理作用。

(2)合作沟通原则,操作包括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所有成员的合作关系,拥有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各类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实现多层次的各类专业活动的有效交往。

(3)赋权原则,操作包括重视学校内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的专业权力,赋予各级教师组织负责人以专业发展带头人的权责,鼓励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的非正式安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合理地委托专业责权。

(4)行政服务原则,操作包括对共同体非正式安排的支持,为共同体活动的场所、时间、经费提供必要的保障。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资源配备得当,教师教育共同体活动顺利开展。

(5)合作探究原则,操作包括实践取向、问题解决为主、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转化。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促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包括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生的成长。

(6)反馈矫正原则,操作包括监测、评价和改进。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教师教育共同体治理保持不断改进态势和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虚线所示。

图4 教师教育共同体善治模型

以上六种原则中操作与效果是相互关联的。他们共同的良好的相互作用达成各自的善治,最终在合力的作用下,达成总的善治,并接近各方之前达成的、为全体成员接受并追求的愿景。

无论是对社会科学的整体而言,还是单就社会学学科而言,模型建构都是重要的,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说是思想和符号,而不是物体、技术、公式等等。就社会学领域而言,模型始终是模型。也就是说,它们是对社会现实诸多方面的表现,并非是如实的描述社会现实的每一个特征。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模型看作是社会现实的拷贝,更没有必要把它们变为一种结论性或不变的东西。模型建构对于教育学亦如是。所以,本文提出的模型是一个开放性的、供教师共同体实践参考的理论建构。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901/424.html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感受
下一篇:《智能媒体传播》课程:以网络教学实践推进高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