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王天晓: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学术逻辑与治理模型(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物质的中介工具相对应的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工具,也叫心理工具、认知工具,或文化中介工具、符号中介工具。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Reuven Feuerstei

与物质的中介工具相对应的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工具,也叫心理工具、认知工具,或文化中介工具、符号中介工具。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Reuven Feuerstein)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提出了中介作用理论(Mediation Theory)。费厄斯坦把在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叫做中介者(Mediators):他们为儿童选择和组织他们认为合适的学习资料,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使用这些学习资料。就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就是最重要的中介者。

在教育领域,儿童是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掌握了能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心理工具--语言符号。②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产物--语言符号为中介的。儿童成长过程必然伴随着语言符号的学习。③联系当代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一个突出的关注点就是:基于教学与教育活动的合作研究是师范生、在职教师和大学教师各自的专业发展的最高级、最关键的中介活动。这种研究最直接地沟通了理论与实践,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具有多层面的与语言符号为工具的交互作用,集中了丰富而复杂的思维交流。因而,最能引发师范生、在职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思维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图1 第一代活动理论模型

从维果茨基理论框架出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④这种参与存在于情境中,其中所包含的课程讲授是如何在制度背景下实现价值和目标,有哪些社会互动和合作的形式,以及如何使用文化资源。⑤维果茨基强调在人格发展中情感体验的作用。活动理论认识到情感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它是组成人格成分的基石。因此,教师教育共同体应该认识并运用在职教师和实习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教育共同体重视实践、社会交往、教学互动和研究,这些思想都可以在活动理论那里找到学理的依据。

第二代活动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列昂捷夫认为,人类个体活动是一个社会关系系统,没有社会关系的个别活动是不存在的。⑥教师备课组是学科教师学习与研讨的基本形式,是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这种备课组即是教师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共同体。

此后,在此基础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恩格斯霍姆()提出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型,即第二代活动理论模型:人类活动结构图(见图2)。在教育领域,从教学角度讲,这个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型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有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和三个次要成分(中介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它具体表示:主体是活动中的个体或小组,也即是学生个体或班级、学年。学生的劳动就是学习。在一个共同体里有一起学习的同学,有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和其他有关教学的人员,不同人在共同体里有不同的任务,这就是劳动分工。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要遵守公共规则和人际关系的规约。主体经过师生语言文字的交互作用这一最重要的中介工具,以及教科书、参考书、教室、黑板、桌椅等物质的中介工具,去接近既定的客体,即教学目标。

图2 第二代活动理论模型:人类活动结构图(,1987)⑦

恩格斯霍姆还提出了第三代活动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具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系统之间在互动中会产生很多冲突,并且人类的活动是处在非常复杂的网络之中,而不是仅仅处在一个简单的共同体中。也就是说,第三代活动理论视野突破了传统只注意个体与共同体互动的局限,提出系统间的互动。当代专业知识需要有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实现是要建立在边界处共同体的交流、协商、合作之上的。⑧

第三代活动理论明确提出的“跨界”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活动系统中存在一个“潜在共享目标(对象)”,即图3中两个客体(目标)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客体3(共享目标)。不同系统成员之间一起共事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和协商形成新的意义。这个“潜在共享目标(对象)”涉及一个对目标(对象)的共同理解。如大学和中小学校两个构成背景不相同的系统都希望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最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进步,这是两个不相同的系统所具有的潜在的共享目标。而这一潜在的共享目标有可能促使更大的、具有包容性的共同体系统的形成。但由于两个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虽潜在着同一个目标,但对目标的具体理解,看待目标的角度,以及应该如何达到目标的看法都不尽相同。这种矛盾和冲突又会引起对现有实践积累的某种质疑和批判,并由此探索新的解决途径,这样原有的活动对象与动机就会发生改变,新的活动系统随之产生并从根本上拓展了原来的系统。⑨因此,尽管建立更大的共同体需要不同系统之间的大量的互动、沟通和协商,但是新的共同体会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901/424.html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感受
下一篇:《智能媒体传播》课程:以网络教学实践推进高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