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江苏教育发展年(5)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九)健全保障机制,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和非义务教育家庭合理分担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生均公用

(九)健全保障机制,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和非义务教育家庭合理分担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继2012 年达到中央核定江苏省财政教育支出占比目标后,2016 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2402.09 亿元,比上年增长6.9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1923.37 亿元,增长5.73%。2014 年,江苏调整14 年未变的公办高校学费,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出台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意见,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将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为每生每年小学700 元、初中1000 元,省财政按不低于50%的比例对所有市县给予分档补助。授予资产管理绩效考评“良好”以上的省属学校更多资产管理自主权。

三、江苏教育发展70 年的基本经验

回顾江苏教育事业70 年的发展历程,总结江苏教育建设能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成功经验:就是能够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努力方向,始终把推动教育均衡充分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并在工作中形成了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有力地助推了江苏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有序的开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育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江苏教育建设的推进目标。虽然江苏教育基础扎实,在一些领域还表现突出,但始终存在教育优势与教育结构短板并存、改革创新热情与制度措施落地瓶颈同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都是建设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着力补齐和努力克服的重要内容。江苏教育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优势,最关键的就是不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断认真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江苏教育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找出全省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二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要确保江苏各项教育事业继续保持全国上游,争取全面领先,唯有继续保持改革创新的热情和活力。江苏在这方面,始终面向大多数,关注最底层,既着力解决事关百姓子女“上好学”的“民生头等大事”,在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调整、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保障、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不断出新招、见实效,在政策框架内最大限度满足人民享受更好教育的愿望,让群众切身感受新时代教育的新变化。并且,坚持开放办教育的国际理念,把教育发展放到国际教育大坐标系中考量,主动与国际、国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邀请教育大家、专家、名家,帮助指导本地、本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也敞开校门,提高家长和社会力量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的参与度。让学校、家庭、社会各归其位、依法尽责,并形成相对独立、相互支持、彼此反哺的关系,保障了教育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

三是遵循规律,立德树人。江苏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始终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教育现代化,既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又不为利益所裹挟、不超出发展阶段、在客观规律的约束下、守住教育本质量力而行。同时,江苏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强国之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教育事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进程中,江苏正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多样化、有差别的教育。在学校环境中,坚持因材施教,改革接受性学习,拓展研究性学习,增加体验性学习,全面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江苏不求快,只求好,合理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施行适合时代、适合生产力、适合教育对象的现代化教育。

四是机制协调,保障有力。在江苏推进教育事业各项工作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综合协调机制。即在教育事业建设过程中,政府负主责,学校为主体,基层为主阵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在教育条件装备上长期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原则,从物质层面上保障教育现代化有效推进的策略机制,坚持苏南、苏中、苏北分类指导、分片规划、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和科学指导的政策机制。这些机制的协调配合,有效克服因为各地各校各自为政实施而存在的气氛不浓、气势不大、效益不高、意识不足等问题。让“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教育现代化强省”的目标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226/607.html

上一篇:当代语境下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评国
下一篇:书自香我何须花读朱永新书香也醉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