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高职本科的基因与定位(4)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从“高职专升本”角度看 :高职教育专升本,决不能只看学校的教育水平,一所学校整体升本。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研究,还没有触及到专业岗位群

第二,从“高职专升本”角度看:高职教育专升本,决不能只看学校的教育水平,一所学校整体升本。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研究,还没有触及到专业岗位群技能项目的教育权衡、评定领域。一个专业从“职教中职、职教专科、职教本科、职教硕士、职教博士”递进的五层教育分工,还没有普遍接受的理论指导,更没有实践经验,而职业教育原设计本来就是“终极”教育,即任何层级职业教育毕业生,都具备进入社会成为一定岗位的合格劳动者。

当高职教育由中职、专科两个层次,向上推进到博士教育形成五层教育,面临职教内部分工问题不容忽视。如果一个学生从中职要一直读到职教博士,这种递进升学状态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什么?如果高考生直接读职教本科,本科的教学设计原则又是什么?所以,我们的专业对应岗位群的技术技能项目目录,要进行必要的系统分类,这是职业教育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层次的教育教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本科与专科的“高”才能析出。如果有了这个目录和在不同层次职教的分工,就不会出现“航空服务”专业不需要大学培养的议论,也不会出现“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第三,从课程角度看:课程不等于教材,它是违绕教学标的物(内容)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教育规划和设计。狭义的职教课程不是指某一学科,而是指同一职业基础理论知识上的职业技术技能项目群。它集中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

高职本科的课程的“高”,应该比专业层次“高”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基础课,必须开设“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三门课程,“高等数学”视同专业基础理论课,按专业需要开设。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再不能随着技能走,要单设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三是“通识课”要开设跨专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道德与匠人精神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中外优秀文化欣赏课等。

第四,从教学角度看:高职本科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仍然要坚持“行动导向”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大力推行“工作过程”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项目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现实案例”教学法、“系统模拟公司”教学法等。专业技能课程教材随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不同,实训设计与实训教材不可或缺。

第五,从育人角度看:高职本科学生管理,不能在校园内自由放任式管理,必须养成“按时起床、按时锻炼、按时吃饭、按时上课、按时睡觉”的规律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改学生“管理模式”为“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当代“吃住行与冷热无忧”状态下,学生的吃苦精神、勤劳节约意识、简洁俭朴习惯、坚韧的毅力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观念。职业人才的道德品性与优秀的个人品质,决定个人的职业倾向与发展层次,也是职教质量高低的主体内容。

高职硕博研究生教育,在合理确定技术技能项目的同时,仍然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9年6月18日

参考文献:

[1]郭庆志,民办高职升本:三喜、三忧与三盼[N],人民政协报,2019-01-16第10版;聚焦职教(公众号),高职院校升本加后缀“本科” 最终升格为“职业大学”,2019-01-07.

[2]冯 琪,15所高职学院更名大学:国内首批本科“职业大学”[N],新京报,2019年06月09日.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国政府网,2014年5月2日.

[4][5]朱镜人、李素梅,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介[J],应用型高教探索,2012年第9期P35-39.

[6]王建军、邹红,浅析扩招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J],教育管理,2004年第1-2期P40-42.

[7]韩金姝,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J],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P4-6.

[8]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国政府网, 2019-02-13.

柴福洪,男,(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武昌职业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科研处长.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56.html

上一篇:喜讯 | 中国首个正念教师专项基金启动
下一篇:教育与心理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