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高职本科的基因与定位(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只有中国高等教育是“普通本科、应用本科与高职本科”三分之说,而应用本科类型,似乎是专指扩招后新设的“普通本科”转型的一类。国务院文件明确

只有中国高等教育是“普通本科、应用本科与高职本科”三分之说,而应用本科类型,似乎是专指扩招后新设的“普通本科”转型的一类。国务院文件明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即转型的是“应用技术类型”,“重点”、“举办”的是“本科职业教育”。从传承基因角度看,“应用技术型”是从普本脱胎转型而来,高职本科(即本科职业教育)是与专科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列的,职教基因与普本学术基因无任何关系,是两类不同的教育。扩招后新设普本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阻力不大,如果要转型为高职本科,那是万万不可能、不愿意、不高兴的。且不承认普本与高职本科有基因联系。

因为,中国学校有级别,国家重视的程度有差别,财政拨款待遇不同,社会地位与声誉广泛存在人们的心理上,反映在招生上云泥之别是非常现实的。而现有本科学校普遍认为:职业教育、高职本科是高考低分学生为就业而学习的学校,普本大学不是为就业而学,对他们来说就业不是问题。然而,扩招后新设置的普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真的是个问题[6]。同时,所有普本高校都期望向学术型发展,转型无动力,职教美誉度低,这就是中国高教分类的现实。教育类别不明,带来的结果是人才培养不对路、不适用。

难怪潘懋元教授,把中国高教分成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三类[7],它是有历史渊源和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美国大学是不分类的,在一所大学里既有学术型教育,又有职业型教育,没有什么应用型,他们的职业型的内涵与外延履盖应用型,实践上,按年级分流,由学生选择是继续向学术方向发展,还是向应用就业方向发展。

2019年2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8]第一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第四款再次明确:“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按国家意志和普本学校意愿,原有普本高校目前只可能转型“应用类型”高等教育,其基因传承的是学术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目前没有方案,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高职本科的唯一途径是“专升本”,其基因遗传于专科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职教本科的亲缘基因与需求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二者统称为“高职高专”。“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学院”就是高职院校特有校名(后缀),是中国高等教育独有的特色。“专升本”的学校继续沿用这一后缀,客观上是在继续强化职教与普教的基因隔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教育部没有直属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各部委和国有大型企业原有高职高专院校,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部转交给省级教育厅(局)或部门管理。经过20年的发展与改革,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有:

1、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按社会需求和技术技能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4、以“技能教学”为主旨,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5、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实训实习学时占比较大;

6、学校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7、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任务(“国务院20条”与“扩招100万”)。

这种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适用性强,技术与技能性强,而且职业岗位针对性强。进而“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56.html

上一篇:喜讯 | 中国首个正念教师专项基金启动
下一篇:教育与心理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