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教育问题很早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无不谈论着教育并用毕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问题很早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无不谈论着教育并用毕生精力践行着教育理念。那么,“教育”是什么?在《汉语词典》上对其的解释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用道理说服人,使人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去做事情”,实际上就是用某种思想、行为去规范被教育者,从而使其成为符合某种特定要求的个体。一个个体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家庭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失去这些特定的条件,个体在某种程度上不能称之为个体,仅仅是只留下本能欲望的类人形生物,这些特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教育。因生存环境的不同,教育的形式和目标也就不同,对教育问题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我们主要从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出发,以求得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启示。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经典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该书以倡导尊重儿童天性的现代教育观而成为‘儿童的福音’, 卢梭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解放儿童的旗手。”[1]6在这部著作中,卢梭以其“自然教育”思想为基点,虚构了一个叫做“爱弥儿”的儿童形象,以小说形式介绍了从爱弥儿出生到成人各个阶段的教育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堂生动又经典的教育课程。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卢梭著作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痕迹,他的自然教育理念是其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给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自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其深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纵观全局,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思想家大多都诞生于苦难环境之中。如中国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等。卢梭曾在回忆自己的身世时写到“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我所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著称于世”[1]6。卢梭的一生颠沛流离,他走过许多地方,做过很多底层职业,经受了种种痛苦。其中,儿童时期在日内瓦的生活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之后便处于不断地漂泊中。卢梭长期生活的法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被禁锢的、压抑的状态。“统治者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使得生活在“文明枷锁”下的法国人民死气沉沉。对人类思想的统治通过对儿童灭绝天性、残害心智的教育来实现。当时,法国的学校都处于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学校的课程也是以宗教神学为核心,用各种传统的礼法和苛刻的教条把儿童塑造成一个合格的三等公民。随着工业及各地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达到顶峰的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抗,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思想运动在当时的法国逐渐兴起。卢梭作为这场运动的先驱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尤其是对当时的教育表示极大的不满,“他叹息大自然所慷慨赋予的一切,竟成了残忍税吏的掠夺对象”[1]6,主张人应该归于自然,顺从自己的天性,按照自然法则来教育儿童。 第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产生于其自身的哲学理论之中。卢梭的自然哲学贯穿其教育思想的始终,在卢梭的自然哲学中,他提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最幸福、自由、快乐的时候就是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悠闲自得。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人类文明开始发展,看似进步实际上却是抛弃自然人的快乐状态,堕落到物质利益的枷锁中。他在《社会契约论》开篇就曾写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文明已经产生,现代人的自然自由已经不能失而复得,因此我们所能期盼的只能是一种“理想王国”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如何实现呢?卢梭在《爱弥儿》中给出了回复,通过教育让人遵循自然的法则发展成为所谓的自然人。“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自然教育’。”[2]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无不体现着自然哲学的影子。 第三,唯物主义感觉论对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卢梭是一个感觉论者。他通过对认识工具和认识能力的考察,确认感觉比理性可靠,感觉经验是认识真理之路。”[3]在卢梭看来,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人的感觉才能更为直接地接触外界事物、认识真理,获得对物质世界中最为正确的、自然的认识,这种自然感觉论直接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卢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并不注重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发展,旨在通过对儿童感觉能力的不断训练,使其感觉能力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从而能够通过感觉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得到关于外界事物的知识。 第四,卢梭的性善论哲学是其自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立论点。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4]。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刚出生婴儿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邪恶,而正是因为人们自誉为文明、进步的社会侵蚀了人的天性,尤其是私有制所呈现出来的人的地位、财富的不平等使人变得自私自利,这种社会与天性的对立贯穿于《爱弥儿》全书。基于这种观点,卢梭提出“回归自然、恢复天性”的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者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让孩子避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远离邪恶的自然人。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卢梭在其自然教育思想中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认为儿童是最为重要和最为积极的因素。其原因在于,“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5]。而这些所有在出生时的无力,唯有通过教育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这些都是我们以后成长过程中所必备的基础性条件。 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个人必然要从3个方面接受教育以实现培育自身的目的:“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6]这里的“自然的教育”指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灵,它们是不为人所控制的、内在的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别人的教导或者前人的经验所获得的,完全由个体所控制的发展;“事物的教育”指的是在客观环境影响下,还可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方面获得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统一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最终状态。就像沿着不同的方向永远也到不了相同的终点,互相冲突的教育也必将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在混乱中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所以,唯有自然、个体、事物三者的教育倾向于同样目的,才会使我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相互协调的教育才是良好的,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卢梭的心目中,人应该处在一种自然状态。“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本性,而是一种不受束缚的、原始的状态。这种“自然”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天性,其他所有的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的都要依附于人的天性之中。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使儿童能够不受束缚,服从自然的原则,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地发展,或者说,卢梭将其他所有对儿童产生束缚的、规范儿童心灵和思想的事物从儿童身边拿走。他认为,“自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了我们最终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个体。按照自然法则教育儿童,使其能够跟随自己的天性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自然人”。“自然人”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个体。他批判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封建专制制度,认为人的思想、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与束缚。因此,他厌恶把人培养成服从天主权威的奴隶制封建教育,认为传统的封建教育摧毁了儿童天性,使其成为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卢梭渴望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呼吸到资本主义自由的新鲜空气。因而,他希望能够通过自然教育的方式,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自由地、不受束缚地成长,成为一个适应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新人”。另外,“自然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适应各种环境的真正个体。卢梭所希望达到的“自然人”不是脱离社会关系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真实存在的人。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分层次的教育表示强烈谴责,人们变成只适应一种身份和地位的个体,如奴隶、贵族、教士等。而真正的人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生活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个体,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他永远处在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个性。所以,“自然人”便是这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却永远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个体。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7]自然人和公民的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卢梭所希望的“自然人”就是离群索居的、脱离社会的、像动物一般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束缚、按其天性发展、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 另外,如何使得儿童能够按其天性发展呢?卢梭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8]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要“把孩子看做孩子”,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让教育适应于儿童内在的发展规则。基于这种情况,卢梭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4个阶段:0~2岁的婴儿期、2~12岁的儿童期、12~15岁的少年期、15~20岁的青春期,并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具体主要表现在: 第一,0~2岁的婴儿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不会说话、没有行动能力的、2岁以前的婴儿。“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9],当婴儿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他就已经同这个世界接轨,受到这个世界的影响。卢梭认为,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他曾明确地表示“我不愿意要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一无是处的学生”[10],因为强健的体魄是幸福生活的来源,是智慧生活的基础。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养护以及锻炼使婴儿解除身体的束缚,获得自然的发展。卢梭不赞同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襁褓束缚,因为他们的任何活动都受到阻碍,浑身都散发着痛苦的求救声;反对让保姆照顾婴儿的行为,这代表着母亲权利的让渡,对自我责任的放弃,孩子也必将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对待;反对用重复的行为给婴儿养成习惯,因为那样的习惯仅仅是一些在自然需求之外的不必要习惯。他指出,必须将儿童从襁褓中解放出来让其自由地发展;用母爱温暖婴儿的身心,同时提出婴儿所能具有的唯一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恶习,通过一些自然的、合理的饮食、睡眠、游戏来养成强健的体魄,为一生的幸福打下最初的基础。 第二,2~12岁的儿童期。卢梭将这个时期的儿童看做“理性的睡眠期”,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在身体以及行为能力上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在智力上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因而要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卢梭指出,在我们的身上,最先成熟的是我们的感官。在这一时期,我们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形象,但不能对它作出具体的判断。对儿童感观教育的目的并非单纯地让儿童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他们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触摸、怎样去观察和怎样去倾听”[1]8,通过对感官的锻炼,让儿童获得丰富的经验性知识,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充足的发展,为之后的智力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卢梭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完全消极的,他坚决反对12岁以前的儿童读书,认为这时的儿童心灵并没有具备接受智育的条件,对书本的完全隔离才能够防止儿童的身心沾染上罪恶,防止错误思想的产生。 第三,12~15岁的少年期。卢梭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少年在经过体育教育和感觉教育后,已经具备了接受知识和进行劳动的条件,因而认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以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主。在智力教育方面,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让儿童学习到很多系统的、经验性的知识,而是为了激起孩子对世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提升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卢梭强调还是以直观的实物教育为主,并提出了两条学习内容的标准,那就是趣味性和有用性。趣味性以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为基础,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有用性则是基于个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物,只能选择对我们自身有益的知识,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在劳动教育方面,主要是为了加强儿童和世界的联系,让其成为真实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卢梭重视劳动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报酬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不劳而获就等于盗窃别人的财产;二是他“把劳动看作社会中人人应尽的义务”[11],对当时社会轻视劳动的剥削观念提出了猛烈抨击。总之,卢梭通过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旨在让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既可以思想又可以行动的、全面发展的、能够独立生活的个体。 第四,15~20岁的青春期。卢梭指出,这个阶段主要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年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了独立生活,并让自己生活幸福的一切能力,因而主张将这个时期的儿童放到了没有道德的、恶劣的城市中让其独立生活[12]。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情绪特别容易激动,浑身都充满了反叛精神,要求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因而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需要伦理道德的引导。卢梭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人应该博爱,应该具有仁慈、善良、怜悯等一切使人感受到喜悦的情感。因而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上苦难情形的观察,培养善良的感情;通过各种帮助他人的行为确立善良的意志;通过对历史、社会、生活的考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自身正确的判断力。如果说此前所有的教育是离开城市,迁居乡村进行自然教育以培养儿童,使其获得以后幸福生活的所有能力。那么,这个时期就是儿童回归城市、检验成果的阶段。卢梭的这种将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儿童在心智不成熟时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威胁。但这种自然和社会的完全对立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不可能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自然环境,教育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卢梭以“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教育”思想,或许有其时代和理论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尊重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潜能,以及对孩子要重视道德教育等思想理念,不管是对卢梭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都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发。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孩子的身上,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以及自身的兴趣所在,让孩子学习各种家长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并美名其曰地称为“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13]。纵观中国社会,孩子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送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但这些只是家长的个人意愿,并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没有兴趣的学习所导致的只有厌恶,长大后便被抛弃在角落;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现今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为了让孩子不经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很多家长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孩子看着体面,自以为是维护了孩子的面子与尊严,殊不知这种过度的关心并不能换来孩子的爱戴与尊敬,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养成孩子互相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这种越发畸形的家庭教育,我们必须加以改善。卢梭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但这种关心、爱护并不是按照父母所认为的那样,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儿童,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然法则健康地成长。 第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保守型的、封闭型的。”[8]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忽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考试”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书本的教条式经验知识,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综合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只重视老师怎样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老师和学生要么像上下级的关系,要么失去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应存在的距离,显得格外亲密,整个教学模式显得呆板、混乱。近几年,虽然现代社会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传统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据着我国的主流地位,“考考考”仍然是老师的法宝。“严苛的考试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式的人才,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应付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虽未具体地谈及学校教育,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建议,用来改善我们现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卢梭不仅对教育者提出了要求,而且强调要将教育重点放到儿童身上,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让其自己动手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个体。一方面,针对当前学校存在的教育者水平参差不齐、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我们必须加强对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具有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对待学生必须要热情淳朴、言辞谨慎,为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在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最缺乏的便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仅把儿童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重视教师进行知识教授的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将教育的重点放到受教育者的身上,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儿童的自我学习能力,给他们相对的自由,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发挥其主动创造性;注重儿童的心理状况,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注重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第三,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社会德育建设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卢梭也指出,“事物的教育”是个体必然会接受的教育[14]。人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创造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但反过来,我们所创造的世界也在进一步地影响着我们,塑造我们的人格。个体始终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针对现今社会存在的这种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社会的德育建设,加强人们“吸收优秀思想、抵御糟粕文化”[15]的能力。一方面,就像卢梭所强调的,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我们必须加强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外界毒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管理,减少有害文化进入社会生活。同时,提倡全体社会成员培养仁慈、怜悯、善良的品德,从根本上断绝有害信息的入侵。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卢梭以性善论为其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以儿童为教育的主体,认为儿童拥有“善”的天性,主张教育应该“回归自然”,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其自由地发展。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培养出生活在现实社会的、自由的、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具体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理论带有一定片面性,他将经验知识和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过分强调儿童的直观感受能力,认为儿童只从亲身经验中获得知识,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知识。因此,对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教育现状,推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1] 卢梭. 爱弥儿:上卷[M]. 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卢梭. 爱弥儿:下卷[M]. 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 [3] 于凤梧. 卢梭思想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2. [4]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 吕卓,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32. [5] 李平沤. 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8. [6] 卢梭. 忏悔录[M].黎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4. [7] 刘小枫,陈少明. 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2. [8] 崔爱林. 尊重天性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J]. 学前教育研究,1997(1):12-16. [9] 李桂霞,何雅敏. 《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 消费导刊,2008(9):24-30. [10] 瓮文允.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66-71. [11] 杨建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学德育的启示[D]. 苏州:苏州大学,2012. [12] 陶荣. 运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改革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探索[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 杨帆. 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18- 24. [14] 侯耀先.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9-25. [15] 崔帆.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7.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问题很早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无不谈论着教育并用毕生精力践行着教育理念。那么,“教育”是什么?在《汉语词典》上对其的解释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用道理说服人,使人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去做事情”,实际上就是用某种思想、行为去规范被教育者,从而使其成为符合某种特定要求的个体。一个个体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家庭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失去这些特定的条件,个体在某种程度上不能称之为个体,仅仅是只留下本能欲望的类人形生物,这些特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教育。因生存环境的不同,教育的形式和目标也就不同,对教育问题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我们主要从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出发,以求得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启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经典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该书以倡导尊重儿童天性的现代教育观而成为‘儿童的福音’, 卢梭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解放儿童的旗手。”[1]6在这部著作中,卢梭以其“自然教育”思想为基点,虚构了一个叫做“爱弥儿”的儿童形象,以小说形式介绍了从爱弥儿出生到成人各个阶段的教育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堂生动又经典的教育课程。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卢梭著作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痕迹,他的自然教育理念是其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给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自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其深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纵观全局,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思想家大多都诞生于苦难环境之中。如中国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等。卢梭曾在回忆自己的身世时写到“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我所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著称于世”[1]6。卢梭的一生颠沛流离,他走过许多地方,做过很多底层职业,经受了种种痛苦。其中,儿童时期在日内瓦的生活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之后便处于不断地漂泊中。卢梭长期生活的法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被禁锢的、压抑的状态。“统治者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使得生活在“文明枷锁”下的法国人民死气沉沉。对人类思想的统治通过对儿童灭绝天性、残害心智的教育来实现。当时,法国的学校都处于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学校的课程也是以宗教神学为核心,用各种传统的礼法和苛刻的教条把儿童塑造成一个合格的三等公民。随着工业及各地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达到顶峰的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抗,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思想运动在当时的法国逐渐兴起。卢梭作为这场运动的先驱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尤其是对当时的教育表示极大的不满,“他叹息大自然所慷慨赋予的一切,竟成了残忍税吏的掠夺对象”[1]6,主张人应该归于自然,顺从自己的天性,按照自然法则来教育儿童。第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产生于其自身的哲学理论之中。卢梭的自然哲学贯穿其教育思想的始终,在卢梭的自然哲学中,他提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最幸福、自由、快乐的时候就是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悠闲自得。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人类文明开始发展,看似进步实际上却是抛弃自然人的快乐状态,堕落到物质利益的枷锁中。他在《社会契约论》开篇就曾写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文明已经产生,现代人的自然自由已经不能失而复得,因此我们所能期盼的只能是一种“理想王国”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如何实现呢?卢梭在《爱弥儿》中给出了回复,通过教育让人遵循自然的法则发展成为所谓的自然人。“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自然教育’。”[2]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无不体现着自然哲学的影子。第三,唯物主义感觉论对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卢梭是一个感觉论者。他通过对认识工具和认识能力的考察,确认感觉比理性可靠,感觉经验是认识真理之路。”[3]在卢梭看来,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人的感觉才能更为直接地接触外界事物、认识真理,获得对物质世界中最为正确的、自然的认识,这种自然感觉论直接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卢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并不注重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发展,旨在通过对儿童感觉能力的不断训练,使其感觉能力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从而能够通过感觉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得到关于外界事物的知识。第四,卢梭的性善论哲学是其自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立论点。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4]。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刚出生婴儿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邪恶,而正是因为人们自誉为文明、进步的社会侵蚀了人的天性,尤其是私有制所呈现出来的人的地位、财富的不平等使人变得自私自利,这种社会与天性的对立贯穿于《爱弥儿》全书。基于这种观点,卢梭提出“回归自然、恢复天性”的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者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让孩子避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远离邪恶的自然人。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卢梭在其自然教育思想中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认为儿童是最为重要和最为积极的因素。其原因在于,“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5]。而这些所有在出生时的无力,唯有通过教育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这些都是我们以后成长过程中所必备的基础性条件。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个人必然要从3个方面接受教育以实现培育自身的目的:“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6]这里的“自然的教育”指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灵,它们是不为人所控制的、内在的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别人的教导或者前人的经验所获得的,完全由个体所控制的发展;“事物的教育”指的是在客观环境影响下,还可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方面获得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统一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最终状态。就像沿着不同的方向永远也到不了相同的终点,互相冲突的教育也必将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在混乱中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所以,唯有自然、个体、事物三者的教育倾向于同样目的,才会使我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相互协调的教育才是良好的,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卢梭的心目中,人应该处在一种自然状态。“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本性,而是一种不受束缚的、原始的状态。这种“自然”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天性,其他所有的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的都要依附于人的天性之中。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使儿童能够不受束缚,服从自然的原则,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地发展,或者说,卢梭将其他所有对儿童产生束缚的、规范儿童心灵和思想的事物从儿童身边拿走。他认为,“自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了我们最终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个体。按照自然法则教育儿童,使其能够跟随自己的天性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自然人”。“自然人”是自由的、不受束缚的个体。他批判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封建专制制度,认为人的思想、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与束缚。因此,他厌恶把人培养成服从天主权威的奴隶制封建教育,认为传统的封建教育摧毁了儿童天性,使其成为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卢梭渴望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呼吸到资本主义自由的新鲜空气。因而,他希望能够通过自然教育的方式,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自由地、不受束缚地成长,成为一个适应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新人”。另外,“自然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适应各种环境的真正个体。卢梭所希望达到的“自然人”不是脱离社会关系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真实存在的人。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分层次的教育表示强烈谴责,人们变成只适应一种身份和地位的个体,如奴隶、贵族、教士等。而真正的人应该是拥有独立人格、生活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个体,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他永远处在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个性。所以,“自然人”便是这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却永远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个体。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7]自然人和公民的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卢梭所希望的“自然人”就是离群索居的、脱离社会的、像动物一般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束缚、按其天性发展、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另外,如何使得儿童能够按其天性发展呢?卢梭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8]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要“把孩子看做孩子”,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让教育适应于儿童内在的发展规则。基于这种情况,卢梭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4个阶段:0~2岁的婴儿期、2~12岁的儿童期、12~15岁的少年期、15~20岁的青春期,并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0~2岁的婴儿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不会说话、没有行动能力的、2岁以前的婴儿。“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9],当婴儿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他就已经同这个世界接轨,受到这个世界的影响。卢梭认为,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他曾明确地表示“我不愿意要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一无是处的学生”[10],因为强健的体魄是幸福生活的来源,是智慧生活的基础。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养护以及锻炼使婴儿解除身体的束缚,获得自然的发展。卢梭不赞同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襁褓束缚,因为他们的任何活动都受到阻碍,浑身都散发着痛苦的求救声;反对让保姆照顾婴儿的行为,这代表着母亲权利的让渡,对自我责任的放弃,孩子也必将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对待;反对用重复的行为给婴儿养成习惯,因为那样的习惯仅仅是一些在自然需求之外的不必要习惯。他指出,必须将儿童从襁褓中解放出来让其自由地发展;用母爱温暖婴儿的身心,同时提出婴儿所能具有的唯一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恶习,通过一些自然的、合理的饮食、睡眠、游戏来养成强健的体魄,为一生的幸福打下最初的基础。第二,2~12岁的儿童期。卢梭将这个时期的儿童看做“理性的睡眠期”,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在身体以及行为能力上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在智力上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因而要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卢梭指出,在我们的身上,最先成熟的是我们的感官。在这一时期,我们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形象,但不能对它作出具体的判断。对儿童感观教育的目的并非单纯地让儿童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他们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触摸、怎样去观察和怎样去倾听”[1]8,通过对感官的锻炼,让儿童获得丰富的经验性知识,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充足的发展,为之后的智力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卢梭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完全消极的,他坚决反对12岁以前的儿童读书,认为这时的儿童心灵并没有具备接受智育的条件,对书本的完全隔离才能够防止儿童的身心沾染上罪恶,防止错误思想的产生。第三,12~15岁的少年期。卢梭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少年在经过体育教育和感觉教育后,已经具备了接受知识和进行劳动的条件,因而认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以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主。在智力教育方面,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让儿童学习到很多系统的、经验性的知识,而是为了激起孩子对世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提升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卢梭强调还是以直观的实物教育为主,并提出了两条学习内容的标准,那就是趣味性和有用性。趣味性以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为基础,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有用性则是基于个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物,只能选择对我们自身有益的知识,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在劳动教育方面,主要是为了加强儿童和世界的联系,让其成为真实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卢梭重视劳动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报酬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不劳而获就等于盗窃别人的财产;二是他“把劳动看作社会中人人应尽的义务”[11],对当时社会轻视劳动的剥削观念提出了猛烈抨击。总之,卢梭通过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旨在让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既可以思想又可以行动的、全面发展的、能够独立生活的个体。第四,15~20岁的青春期。卢梭指出,这个阶段主要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年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了独立生活,并让自己生活幸福的一切能力,因而主张将这个时期的儿童放到了没有道德的、恶劣的城市中让其独立生活[12]。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情绪特别容易激动,浑身都充满了反叛精神,要求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因而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需要伦理道德的引导。卢梭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人应该博爱,应该具有仁慈、善良、怜悯等一切使人感受到喜悦的情感。因而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上苦难情形的观察,培养善良的感情;通过各种帮助他人的行为确立善良的意志;通过对历史、社会、生活的考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自身正确的判断力。如果说此前所有的教育是离开城市,迁居乡村进行自然教育以培养儿童,使其获得以后幸福生活的所有能力。那么,这个时期就是儿童回归城市、检验成果的阶段。卢梭的这种将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儿童在心智不成熟时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威胁。但这种自然和社会的完全对立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不可能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自然环境,教育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卢梭以“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教育”思想,或许有其时代和理论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尊重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潜能,以及对孩子要重视道德教育等思想理念,不管是对卢梭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都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发。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孩子的身上,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以及自身的兴趣所在,让孩子学习各种家长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并美名其曰地称为“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13]。纵观中国社会,孩子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送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各种技能。但这些只是家长的个人意愿,并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没有兴趣的学习所导致的只有厌恶,长大后便被抛弃在角落;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现今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为了让孩子不经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很多家长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孩子看着体面,自以为是维护了孩子的面子与尊严,殊不知这种过度的关心并不能换来孩子的爱戴与尊敬,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养成孩子互相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越发畸形的家庭教育,我们必须加以改善。卢梭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但这种关心、爱护并不是按照父母所认为的那样,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儿童,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然法则健康地成长。第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保守型的、封闭型的。”[8]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忽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考试”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书本的教条式经验知识,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综合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只重视老师怎样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老师和学生要么像上下级的关系,要么失去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应存在的距离,显得格外亲密,整个教学模式显得呆板、混乱。近几年,虽然现代社会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传统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据着我国的主流地位,“考考考”仍然是老师的法宝。“严苛的考试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式的人才,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应付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虽未具体地谈及学校教育,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建议,用来改善我们现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卢梭不仅对教育者提出了要求,而且强调要将教育重点放到儿童身上,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让其自己动手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的个体。一方面,针对当前学校存在的教育者水平参差不齐、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我们必须加强对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具有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对待学生必须要热情淳朴、言辞谨慎,为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在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最缺乏的便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仅把儿童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重视教师进行知识教授的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将教育的重点放到受教育者的身上,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儿童的自我学习能力,给他们相对的自由,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发挥其主动创造性;注重儿童的心理状况,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注重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第三,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社会德育建设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卢梭也指出,“事物的教育”是个体必然会接受的教育[14]。人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创造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但反过来,我们所创造的世界也在进一步地影响着我们,塑造我们的人格。个体始终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现今社会存在的这种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社会的德育建设,加强人们“吸收优秀思想、抵御糟粕文化”[15]的能力。一方面,就像卢梭所强调的,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我们必须加强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外界毒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管理,减少有害文化进入社会生活。同时,提倡全体社会成员培养仁慈、怜悯、善良的品德,从根本上断绝有害信息的入侵。四、结 语综上所述,卢梭以性善论为其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以儿童为教育的主体,认为儿童拥有“善”的天性,主张教育应该“回归自然”,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其自由地发展。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培养出生活在现实社会的、自由的、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具体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理论带有一定片面性,他将经验知识和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过分强调儿童的直观感受能力,认为儿童只从亲身经验中获得知识,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知识。因此,对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教育现状,推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卢梭. 爱弥儿:上卷[M]. 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 卢梭. 爱弥儿:下卷[M]. 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3] 于凤梧. 卢梭思想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2.[4]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 吕卓,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32.[5] 李平沤. 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8.[6] 卢梭. 忏悔录[M].黎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4.[7] 刘小枫,陈少明. 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2.[8] 崔爱林. 尊重天性发展自然: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J]. 学前教育研究,1997(1):12-16.[9] 李桂霞,何雅敏. 《爱弥儿》中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 消费导刊,2008(9):24-30.[10] 瓮文允.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66-71.[11] 杨建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学德育的启示[D]. 苏州:苏州大学,2012.[12] 陶荣. 运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改革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探索[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3] 杨帆. 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18-24.[14] 侯耀先.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9-25.[15] 崔帆.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7.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0529/348.html

上一篇:《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让学生切实从画线段图中体会到难题巧做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