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不断继承已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应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具体部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下发通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制度化的形式进入各级学校教育。另外,教育部组织编写相关教材,同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纵观70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加强政策推进、理论研究、实践运行等方面的指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快速发展。我们一方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融合优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加强同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坚持民族本位。生活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和精髓,也是我们立足世界的精神脊梁。我们应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在尊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外来文化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三是遵循现代教育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复古,而是为了把传统的宝贵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建立几个要素之间的优势联系,使之互相融合、促进。同时,遵循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实践,提高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理论指导和研究支持。在政策引导和经验探索实践基础上,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使其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中获得深入解读和丰富阐释。另外,还要加强研究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既重知识讲授又重精神内涵阐释,将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

二是加强培养相关教育人才。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国学院、国学专业多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人才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下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学术素养往往精而不博、过于狭窄。因此,打通学科壁垒,致力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把握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重视文史哲等学科培养学生道德情怀和审美能力的作用。涉及古代知识的文史哲等学科,内容广泛,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我们可以开设"诗词写作与鉴赏""当代诗教美育与实践""传统文化与德育"等通识课和选修课,讲授古代经典涉及的文史、典故、民俗等知识,增加学生的根源性学养,以此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发掘古代文学等学科的美育涵养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整合高水平师资开发"唐宋诗词经典""诗词鉴赏与批评"等慕课课程,通过在线教学的公开视频、公开讨论等,惠及更多群体。在课外实践方面,我们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开展诗词社团的组建,并辅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节目编排,依托地域资源开发"古代人文之旅"等游学线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意识、爱国情怀、生活之美等,用美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共鸣。当下,我们还要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利化、庸俗化和过度产业化倾向,对相关教育活动要有耐心和恒心,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下去,使更多学生获得美好精神文化滋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529/350.html

上一篇:【读书交流】《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窦红
下一篇:八礼四仪主题班会的教案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