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3)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孔子后期学生中,子夏因才思敏捷经常得到夫子的赞许,但在遵循仁与礼方面功夫还不到家。为此,孔子曾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

在孔子后期学生中,子夏因才思敏捷经常得到夫子的赞许,但在遵循仁与礼方面功夫还不到家。为此,孔子曾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要子夏做一个有文化传承意识、崇尚道德生命的君子儒,而不要做只为谋求俸禄、看重个体生命的小人儒,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君子是要致仕、参与社会管理的。哪怕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回国后投身教育,也未改变初衷。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道之行离不开人,正道之光大也无法背离人,人是至关重要的。“人能弘道”强调的就是当君子面对社会时,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这是君子理想人格的根本。

三、《论语》中君子观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君子观呈现出来的丰富而完整的理想与完美人格,对于当前的教育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学生品德养成、全面发展与教师家长修养提高方面,君子典范的正能量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

(一)君子务本,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俗语讲“浇花浇根,帮人帮心”,育人也要育心,才可以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涵养上做工作,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逐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孔子在君子培养上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异曲同工之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君子做人的根本在于“仁”,只有君子学会做人,打牢基础,才能成功实现大道。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在“仁”的准则之下,君子应该做到孝悌亲友,诚信做人。

孝道是人最基本的品行。《为政篇》中,孔子针对当时的现状批评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除却动物本能外,人还有一颗感恩孝敬父母之心。俗语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朴素的话语中表达的却是最真实的道理。血脉亲情是时间和距离无法割舍的,但当前种种社会乱象却给予我们沉重的打击。2018年,湖南一位12岁的少年活生生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捅了20多刀,面对质疑,他竟然只承认自己错了,还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这冷冰冰的话语背后是对生命的无视,更是对亲情的极端漠视。同年的最后一天,又一位13岁男孩锤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类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但也警示我们,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德育,否则,孩子的德行会离“仁”越来越远。

忠恕待人,心中有他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虽说这是曾子总结的夫子之道,但也是孔子在君子观中传递出的主旨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他人,给予他人的也要考虑是否为他人所需。遇事多换位思考,理解和同情就会相伴而生,与他人之间的摩擦争执也会少些。

古今中外,诚实守信一直是个人在社会立足的道德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牢固基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人丢失了诚信就如同车没了輗軏,将寸步难行。“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一件事情要做成功,需要以道义为根本,以礼仪来节制行为,言语态度要谦逊,用诚信来圆满,能够这样由里而外要求自己的人都可称得上是君子。“君子爱财”也必“取之有道”。这种诚信重义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二)君子不器,求全面发展

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君子应该是博学多能的通才,对内能处理各种政务,对外又能应对外交,能够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所以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器皿只有一种具体的用途,功能是单一的,无法通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譬如,孔子曾把子贡比作宗庙盛黍稷的玉质祭器——瑚琏,虽是宗庙重器,但离博学多能的君子仍有一段距离。“君子不器”说明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不是拘泥于某一领域的专才,而应是博学多识的通才。器具终究有所局限,不能通达,从这一层面来看,“不器”与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相通之处,我们要跳脱出单一器物的局限,多方学习,常加变通,既要有专攻,也要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223/596.html

上一篇:坛经不为说破的当代教育意义
下一篇: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