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只有秉持公正道义,依照礼法执行,谦逊表达,真诚完成一件事的人,才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只有秉持公正道义,依照礼法执行,谦逊表达,真诚完成一件事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句话表明君子的根本追求是“义”,君子的言行举止都要考虑是否合乎公平道义。世人都想获得富裕与显贵,但富与贵若不能用正当方法得到,那便是有悖道义,玷污人格。所以孔子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子产是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相。孔子认为子产的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行为态度庄严恭敬,对待君上安排下来的事情敬业负责,同时恩惠百姓,差役人民合乎道义。在孔子看来,子产是一个有君子之德的政治家,他希望弟子们若能治国安邦,也要坚守本心,秉持道义,以君子“四道”要求自己。

孔子把“仁”“知”“勇”看成“君子”理想的三要素。他在《宪问篇》中提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通达聪明的子贡看来,这恰是“夫子自道”。“仁”“知”“勇”皆可统一在“仁”这一最高概念之下,所以坚守仁德,秉持道义,君子便可等同于“仁者”。

(三)严于律己,广博学习——君子之翼

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是在自我修身律己和广博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这一特点决定了自身道德修养的高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两句话是说君子轻易不会被外界纷扰打乱内心修养,而是坚定地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学习本领,增强做事能力持续提高自己。反求诸己,层层内转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成就君子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和广博的学习。

严于律己也可以清晰地从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中获知一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摈弃成见和私心,既不徇私枉法,也不自讳过失,能做到以公允之心对待天下世人。而小人因有私心,又看中财利,所以容易结党营私。这也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深入体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与小人的对比中,君子的特点更加鲜明:有容人雅量,尊重不同意见,而非盲目附和;胸怀坦荡,思想坦率洁净,而非忧惧不安;心境泰然自若,绝不傲慢放肆;与人为善,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绝不强加于人。

君子既不妄自菲薄,也非妄自尊大,胸怀天下仍长存敬畏之心,在孔子看来,正因为君子敬畏天命,敬畏位高权重之人,敬畏圣人之言,所以才能行有所止,这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

君子形象是孔子给自己和弟子们制定了一个可供学习并且能够到达的人格标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也不例外,他承认自己的不足,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也许正因为孔子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才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同于庙堂高殿之上的夫子形象。虽然人皆有不足,但君子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改正过错。“过,则勿惮改。”“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错,不怕改正,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一旦出现,世人皆可见,但却只是暂时存在。错误一旦被发现,君子就会尽其所能加以改正,其人格光辉只会更加耀眼。

要想成为君子,必须既要做到“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既要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又要以礼仪约束行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离经叛道。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不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安逸舒适,而应尽可能投身对理想和精神的追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君子安贫乐道,尊礼,敏事慎言,不断向有德之人学习匡正自己,进而不断超越自己。这是孔子教诲弟子不断向君子靠拢,也是他自己一辈子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敏事慎言,弘道担当——君子之本

“仁”是君子的毕生追求和终极目标,其目的是“推己及人”,拯救天下。“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这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正确看待他人与认识自己。虽然君子也有不足,但因道德高、修养好、知识多,足可担当大任。而成就大功业者必定是能够脚踏实地做事情的君子,所以在孔子看来,君子重实干,做事勤敏,谨慎言行,绝不夸夸其谈。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足可看出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223/596.html

上一篇:坛经不为说破的当代教育意义
下一篇: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