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问题及对策(3)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口头讲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古代文学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等。其文字、词汇及语法

首先,口头讲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古代文学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等。其文字、词汇及语法系统基本上是属于古代的,与今天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愈是历时悠久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左传》、《论语》、《庄子》、《楚辞》等,其书写语言与今天的通行语言差别愈大,加上其古奥难懂的内容,如果不进行详细的口头讲解,单凭播放音频、视频、PPT等,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太理想。教师充满文采的口头讲授能给学生营造一种短暂的古代语言环境,无形中拉近了古今距离,淡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陌生感,比播放程式化的课件效果更好。而且,教师的口头讲授更便于学生记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L.索尔索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取决于我们(在抽象感觉中)所知道的和我们(在特殊感觉中)所感觉到的综合结果。”[4]强调了在认识过程中,人受到的感官刺激(感觉)的重要性。教师口头讲解一般会辅以生动的动作姿势,加之讲解时的具体情景,都能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姿势与情景都可能成为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凭借与提示物。

其次,不能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确有必要时再用,绝不可对其过度依赖,否则就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授古代诗文作品时,教师可以把诗词或者文章的文本逐段、逐节地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朗读及解释这些文字则不宜用多媒体。学生更愿意听到自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讲解,而不是机器放出的陌生声音。另外,作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朗读或积极参与互动。专家指出,学习古典诗词的第一步就是朗读与背诵。学生于讽诵之间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诗词的内容与韵律,教学效果不知比被动听别人朗诵与默不作声地观看画面要好多少倍。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5]说的就是多朗读而后自有体会的道理。再如某些画面感或者故事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为了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实物展现或者教师本人的模仿与表演,就更不能依赖多媒体课件了。

第三,口头讲解有利于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师在讲授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生的实际反应对某些讲授内容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非常具有随机性,但却是最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能让学生“秒懂”,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口头随机讲解,或绘声绘色的描述。另外,与学生的互动可以解决他们的大量疑问,使其思维能正常行进,比之把问题记下课后再问,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学生有这样的习惯,一个问题弄不懂,往往没有心情听后面的内容了。相反,如果教师帮学生把问题及时弄懂了,会激发学生更用心地听后面的内容。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治学态度能对学生做人与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受益终生。如果教师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无疑会限制这种师生间的信任与互动。

问题之四:授课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

多媒体比板书展示讲授内容更容易一些,更新也快得多。所以,不少教师不经意间就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过量的内容。这样会导致以下几个不良后果:第一,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接受不了这么多的内容,无法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一堂课下来,教师虽然极尽心力,但收效甚微。学生真正理解到、记忆到的信息寥寥无几。第二,学生没有必要接受这么多的内容。许多教师喜欢趁多媒体之便把大纲、甚至教材之外的内容带入课堂。如果能够把握适度,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自然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所授内容在大纲与教材之外增加过多,却是没有必要的。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精神负担,影响教学效果。第三,学生的课堂思考时间被无辜地侵占了。授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选择、传授与接收、记忆的过程。所以,授课过程也必然是一个讲课、听课、思考、互动与重复记忆的过程。授课信息量过大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主动性与思辨性,也破坏了知识的正常传递途径。第四,由于授课内容太多,各知识点所能分配到的时间十分有限,难以分清主次。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时间还紧紧巴巴,哪里还有时间引导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思考、发言、讨论。学生也仅能全程听教师讲授,无法反馈,也不知道该优先记录、记忆哪些内容。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1107/502.html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评《文学理
下一篇:“书自香我何须花”:读朱永新《书香,也醉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