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把课堂交给孩子,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连结…(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林莘认为这样静悄悄的场景让学生回归到了深度学习的状态。谈及为何会想到要改变课堂模式,她说:“曾经,我一天听了5节课,观察到每一节课老师的

林莘认为这样静悄悄的场景让学生回归到了深度学习的状态。谈及为何会想到要改变课堂模式,她说:“曾经,我一天听了5节课,观察到每一节课老师的提问次数达到七八十次,课上的百问百答,秒问秒答,学生如何来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于是,林莘开始了学教反转的教学模式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是包容、悦纳的,可以看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伙伴的帮助下回到课堂,询问同伴有关海底世界的课文中,“游”字怎么写,当他学会的时候,脸上洋溢出开心的笑容,还会用手指摸着伙伴的耳朵感谢他们让他重新回归课堂。

林莘认为教师应当使用平和的语言和态度;减少心心念、碎碎念;不鼓励狂热的发表;不提倡举手和起立发言;提供学生轻声细语交谈的氛围。

此外,教师的心智也应当做出改变,在课堂上减少讲话;从教师提问过渡到让学生来抛出问题;从排排坐变为U型或4人小组;减少教学环节,让核心问题从学生中来。

课堂上如何设定高水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挑战高质量的学习?林莘主要的策略是倾听、串联与回归。

倾听:每一个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插话、认真思考,课堂上组织学生和文本对话、和物质世界对话、和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三大法宝。

串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对课程的统整将教材与教材、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社会,将实现课程的融合。

回归: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回到前一次讨论的内容。

林莘说:“实现教学翻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除了语文学科,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上也是如此,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建华表示学习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是探究人类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在什么情境下产生,以及人们如何决定学习发生源头等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

他建议,要为学习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避免按图索骥或死记硬背。可采用提问式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也可采用独立学习和合作式学习。通过设计来改变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科学特别重要。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建华

在不断变换的时代,未来教师还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贺楠认为,教师应当要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具备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的出发点基本相同,但最后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程贺楠说:“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我们的思维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挑战,看待面临的困难,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我希望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自己、成就自己,并把这些美好品质传递给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贺楠

“空心病”少年,需要被爱,也需要为自己而活

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开放,多孩家庭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

论坛上,西交利物浦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硕士项目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嵘先生表示,生育政策的变化之后,会引发传统家庭结构、成员数量,包括家庭观、教养方式以及教养理念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

西交利物浦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硕士项目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嵘先生

有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要特别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共育,重视起中国家庭结构与家长养育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闫嵘认为,对于多胎家庭的孩子,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四种关系:

第一种是亲子关系: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儿童产生孤独感,如果没有安全感谈何学习?

第二种关系是同伴和兄弟姊妹关系:这类关系非常重要,只有把这类关系处理好孩子们才会愿意去学校,才会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第三种关系是师生关系:这类关系有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孩子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上这门课,好的任课教师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四种关系是孩子与网络世界的关系:如果以上三种关系处理好了,与网络世界的关系也可以处理好,否则就会出现网瘾问题。

网瘾问题在青少年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现在患“空心病”的青少年数量也在增加。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629/931.html

上一篇:为革命题材赋予当代审美 国戏师生联合演出《秋
下一篇:「齐辛民」|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