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心理课堂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乐学善学素养以积极(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师:像我们这种习惯性地寻找成与败的原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就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概括,叫作“归因”。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归因的主题——“积极归

师:像我们这种习惯性地寻找成与败的原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就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概括,叫作“归因”。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归因的主题——“积极归因”。(板书本课主题)

(二)“感知”环节

师:首先来认识下归因,什么是归因呢,你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下吗?

启发学生思考归因的定义,为探求积极归因的意义做好思想铺垫。学生回答出有关归纳原因等相关的释义。教师总结并简明扼要地出示归因的心理学含义,并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归因的意义。

师:接下来阅读心理故事,寻找积极归因的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故事后思考,为什么境遇不同的两个人做出的归因是一样的?有什么启示?

师:两兄弟的归因看似一样,本质上却截然不同。相同的是都归因于有这样一位父亲,不同的是哥哥把失败归因于受到父亲的遗传,自己也会这样;弟弟却坚信要靠自身努力去改变先天不足,扭转父亲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所以有了对成功的积极归因。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消极的归因会阻碍我们的发展,积极的归因则会促进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做出积极的归因。

(三)“体验”环节

师:我们看到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考试,有没有想过不同的考试归因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带着这样的思考,让我们观看短剧《考试之后》。

学生欣赏短剧之后,思考剧中四位主人公的归因方式是什么样的,小组谈论并呈现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点拨,引出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了解积极的归因方式。

师:看到了别人的归因方式,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你的归因特点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测试来看看你的归因类型。

教师发放《考试归因自测表》,学生分别统计前10 题和后10 题中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数量。通过归因自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师:如果你倾向于更多地选择前10 个答案,那么,你是个外部控制类型的人,也就是说你习惯于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果你选的答案大多是后10 个选项,那么,你善于从自身寻找成败的原因,可能是一个内部控制类型的人。同学们,谁能分享下,你是什么样的归因类型?

(学生分享)

师:那么外部控制类型好还是内部控制类型好呢?让我们通过下一个环节来共同探讨。

(四)“实践”环节

师: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总结过去的原因,是为了我们未来发展得更好。什么样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我们发展呢?我们一起观看视频,寻找答案。(观看《楚霸王乌江自刎》的小视频)

师:欣赏完视频,小组谈论并回答以下问题。项羽的归因方式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这么归因之后,做出了什么行为?如果你是他,你认为兵败乌江的原因是什么?你是项羽的话,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师:事实上,项羽由强转败主要由于战略失误和刚愎自用。一个人只看自己的长处,不看短处,把失败完全归因于外部环境,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让我们告别项羽的年代,回到现在。假如时间过去了半个月,你能预测一下这段时间心理剧中四位同学的状态吗?

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后,能轻松地回答出归因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的同学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再次强调内部控制类型归因的重要性,升华了对积极归因的认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张铁钟教授曾对归因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在失败时,归因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因素时,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等因素时,则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更加努力。因此,我们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合理归因,积极前行。

(五)“整合”环节

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更多地把成败归因于自己可以掌控的因素,使自己保持乐观自信,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积极归因的“三要三不要”,铭记积极归因的好方法。第一,要客观分析影响自己成功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断。第二,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也不要一味自责。第三,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于不可改变的因素。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624/922.html

上一篇:师德培养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完全学分制下新建医学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