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祝遂之 | 关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中若干问题(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所以,我们先后举办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成立座谈会”、“书法专业创办四十周年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以及“传承与使命——全国高等书法教育高

所以,我们先后举办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成立座谈会”、“书法专业创办四十周年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以及“传承与使命——全国高等书法教育高峰论坛”等系列学术研讨会,目的就是想倾听大家的意见,来共同推进高等书法教育的进程。

目前,国内外的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科体系也渐渐形成。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问题。围绕国学素养而论当下的高等书法教育,其旨意就是想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近几年的“国学热”也是泥沙俱下,问题重重,但我们所提出的“国学素养”目的性是有别于其他的。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整个发展过程从未脱离这个环境。但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太丰富了,怎样才能将与书法有关的内容梳理出来,作为知识点授予学生?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书法系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这个重要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沙先生的一些话常常萦绕在耳际。他说:“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学问修养,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

要达到这种境界(指形神俱融),不仅需要经过艰辛和长期的不懈努力,而且还需要借助于字外的学问修养。“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作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再联想起潘天寿先生的“三分画画、三分书法、四分读书”的主张,可以明确,“国学素养”首先是通过读书改变气质,提高品格,融学问、人格入作品;其次掌握传统学问功夫,为书学研究的深入铺平道路;再其次,营造学风,带动年轻学子沉潜学术与艺术,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书法教育特色。

去年,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新增设了“书法学与教育”专业,也即与办了近半个世纪的书法与篆刻实践专业相辅相成的理论专业,这也是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在今天深化的结果。

在美术学院这个大环境下,创作气氛是浓郁的,同学们觉得创作很有趣,而做学问需要板凳十年冷,同学们静不下心来读书,结果对创作也有偏向狭隘的影响。增设新专业对加深学生重视理论与创作的关系,是一种促进。我们希望在透彻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把书法学相关的真学问门径教给学生,让他们今后走大道正轨,而不是花拳绣腿、旁门左道。

同时,这也是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当然,要做成潘、陆、沙诸老所期望的,有点难度,但不做总是不对的。一年多的教学效果也证明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是对的。做一点是一点,慢慢成形。百年大计,从长计议,最后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创作与理论双翼齐飞的可喜局面,为做大、做强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做些实质性的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局面,应该说是来之不易的。这个历程将近50年,有很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书法系办得很成功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地执守了老一辈教育家们所开创的道路,即坚持传统、深入传统、弘扬传统的道路。

书法的发展,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是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不断总结成败经验而得来的,它是无法隔断的,不是说要突变就能突变的。变还有常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我相信老先生们的聪明才智!在“变”与“常”的问题上,他们考虑了很多,做了很多的尝试,他们的坚持是有根据、有道理的!那我们当下执守的是什么东西呢?书法系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快十年了,这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十年来,我们坚持“固本培源”的教学方针,主张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传统的把握,主张基础与个性、理论与实践、专精与综合相结合。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需要大家来执守,不能见异思迁或者见猎心奇。这十年中,我们从执守中推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质量,以生为本,对人才培养做远期的规划。只有本科做强了,做扎实了,源头才会有活力。

在硕博阶段,我们按照学院的方针,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每位导师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展开教学,做一些尝试成效由历史来检验。大学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抗战年代里,北大、清华远迁西南,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照样能坚持独立的精神,不受外界干扰,这对我们今天是很好的榜样。当前,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教育的质量,真正把教育做得纯粹,真正能够培养出本专业的优秀人才,这才对得起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1105/1114.html

上一篇:南阳师范学院与邓州市北京路学校举办“大学生
下一篇:没有了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