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苏格拉底的审判》当代记者调查两千年前疑案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你能够穿越到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来到古希腊的雅典城,并经常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走,或许会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光着脚丫的男人。他长着一个扁扁的鼻子,肚子大大的

如果你能够穿越到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来到古希腊的雅典城,并经常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走,或许会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光着脚丫的男人。他长着一个扁扁的鼻子,肚子大大的,光是长相丑陋就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举止更是不同凡响:时而呆立在某个墙角或者广场上一动不动,时而拉着别人跟他辩论美德、知识、勇气、正义这些话题。在雅典广场上,辩论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只要跟这个人辩论,几乎没有人不被他绕晕,并稀里糊涂站到此前自己曾坚决反对的那个立场上来,不得不承认辩术不如他。
当你想恭维他好有智慧的时候,他却只是耸耸肩,很单纯很天真地说:“我也是一无所知,只不过我自知我无知。”(言外之意:“在座各位都是垃圾,需要分类的那种!”)
——当他说出这句招牌金句时,你就知道,面前这位正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真正鼻祖,他在西方文化史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孔子(以上形象描述据罗素《西方哲学史》)。
当然,如果你穿越到公元前399年的雅典,那么恭喜你,赶上了一个困惑人类两千多年的大事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决处死了。你可要抓住机会到法庭上和广场上多走走,认真了解一下他究竟为什么被处死。
毕竟那时他还没有那么出名,充其量只不过是广场上一个怪人、一个出了名的令人厌恶的“杠精”而已。当时的审判没有任何案卷或审讯记录留下来,关于此次审判,最主要的记录者是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这两个人的事后追述又都不一样。
两千多年来,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的记载,认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是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城邦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由此苏格拉底之死一直被用来指责雅典城邦制度。
但这个罪名又是那么含糊,若说雅典人因为这个而判决他死刑,完全不符合雅典实际情况。
真相究竟如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美国记者发誓要调查清楚这件事。他花费十年时间,运用现代的记者调查手法,仔细考察了几百种文献,抽丝剥茧、草蛇灰线,终于发掘出不一样的真相,在80岁那年出版了这本《苏格拉底的审判》。
这位记者叫 I.F.斯东。他可不是一般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长达65年,曾经独立创办《I.F.斯东周刊》19年,爱因斯坦、罗素、罗斯福夫人等都是他的订户。在他70岁时,对古希腊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学习希腊语,研究苏格拉底。
当然他不可能穿越到古希腊,只能通过爬梳大量的资料,认真考究古希腊文献在翻译过程中遗失的信息而得出结论。仿佛到古希腊做这次神游是他生命的最后使命:出版这部书之后,他很快也去世了。
在介绍斯东的研究成果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通常教科书和史书里的苏格拉底。
一、他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为何被同胞送上法庭?
苏格拉底的父亲据说是个石匠,母亲是助产士。他无意仕进,不事生产,只关心人类心灵改善,探求德性进步。他留下了很多格言和故事,却没有亲笔写下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全靠学生的记录才得以流传下来。
1、为什么把他比作西方的孔子?
通常认为,苏格拉底对古希腊哲学有三大贡献:
一是推动古希腊哲学实现从外在物质探索到内在反思的转向。在他之前,已经有一批被称为“自然哲学家”的学者,热衷于探讨世界的构成原素是什么。苏格拉底对他们很不满意,指责他们不知道关心世界秩序的根本原因“善”;关心外在的事物,却不关心人内在善即德性。他提倡摒弃对外在自然的探索,专注于德性,推崇理性。
二是认真探讨了德性问题,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德性”,“无知是罪恶”。他认为,没有人愿意作恶;之所以一些人作恶,是因为他们不懂那样做是恶,是无知造成的。——所以人要学习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德性。
三是确立了逻辑学基本方法。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助产士法”的问答法,这是他在辩论中最厉害的大招: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形式,使探讨的问题从具体事例出发,一步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走向正确的普遍知识。这其实就是后来逻辑学中所说的归纳法和下定义法。
凭借三大贡献,苏格拉底当之无愧成为古希腊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和孔子在中国一样的地位。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613/899.html

上一篇:我终于发现了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父母看
下一篇:钱理群:能否容忍鲁迅,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