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20位久经沙场的“前浪”们,如何评价当代年轻人(5)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Vengo眼中,95后年轻人各显神通,是包容并蓄的一代。从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去了解他们,假如用一种标签化的方式分类,二次元、暗黑、山系、秀粉等等

  在Vengo眼中,95后年轻人各显神通,是包容并蓄的一代。从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去了解他们,假如用一种标签化的方式分类,二次元、暗黑、山系、秀粉等等生活状态都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并且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消费和娱乐。但实际上,他们又是不愿意被标签的一代,撕掉标签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后浪”的无限可能。

  Vengo表示,95后的年轻人很快就会是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我觉得其实他们的压力很大,因为他们是最有希望改变未来的一代人,所以社会对他们是有很高期望的。希望95后能扛起‘后浪'这面大旗吧,别趴下了。”

  王三毛

  年龄:30+

  -

  市场运营/美食博主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自信、随性、努力

  在王三毛眼里,很多95后“很厉害”,有着与他们年纪不符的成熟、老练和专业,“厉害到完全感觉不出来是95后。”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都蛮有个性的,跟80末90初的一代也很不一样。”这种个性在外,体现于他们的审美、穿搭、谈吐和对生活的态度等方方面面,“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我觉得整体是很自信的,这种自信是由内而外的,旁人也能感受到。”

  对于社会既定的标准规则和条条框框,王三毛又认为“后浪”们是很随性的,“不是经常会听到95后感慨‘这届领导很难带'嘛!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认为对的和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又会非常努力地去坚持。”

  在工作上,王三毛说他接触到的95后更加专业和讲求效率,会把重心放在重点位置上面。在消费方式方面,不会过于追求大牌,而更喜欢小众和个性化的产品,特别是跟自己调性和审美更匹配的一些品牌。

  杨保新

  年龄:30+

  -

  成都研筑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自我、放逐、活力

  如果要划分领域,39岁的杨保新认为自己在心态和行动力上,还是属于“后浪”的。他说:“95后的年轻人有活力和自己的想法,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付出,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可能由于大多家境较好,有时少了一些坚持、吃苦的精神和担当事情的责任感。”

  杨祚

  年龄:30+

  -

  赤诚文化平台主理人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真实、无畏、活在当下

  杨祚说,在赤诚事务所(文化空间),经常会有“后浪”来访做客。“在偶尔的交谈中能感觉出他们对空间美学、咖啡口味等细节很在意,也对很多细小的设计都有注意到。”

  他们更容易被细节打动,除了商品之外的那种“关联性”的感知力比“前浪”更强。比如说打卡现象,一名女孩喜欢在某个场景拍照打卡,来衬托自己的某种人设和关联性。“虽然这也被很多人诟病,但不可否认,在‘后浪'的意识里,这是很自然的趋势。”

  另外,“后浪”更加追求对体验和感受的消费。商品有可替代性,但感受和体验是综合的,这点让很多商家都开始寻找有内容有活性的服务可能性。因为年轻人们对自我的追求更强烈,对精神领域的诉求更加细化。

  -

  年轻是一种成熟的决定,而非年龄的限制。前浪不用顾影自怜,后浪不必沾沾自喜。人的躯体可能终会老去,他的精神却依然可以选择年轻。

  新一代之所以更有希望,不是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而是他们已经处于“成果”之下,这并不值得过分夸耀。成都作为“安逸”的代名词,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在这座城市生活和打拼。经过我们的观察和调研,无论是“蓉漂”还是“蓉归”,在成都的年轻人可能比其他城市更具代表性——他们并未松懈,而是比想象中更独立、更有创造力、更敢拼、也更焦虑。

  也许,新人总是听不进老人们的谆谆教诲,每一代年轻人也会跟随时代衍生出更自我的想法。但我们始终处于同一条奔涌的河流,而那些真正在引领下一代的前浪们的态度,更值得被铭记、尊重和传承。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214/573.html

上一篇:传承书院文化,打造慧雅教育,厚街镇中心小学
下一篇:6架运-20接连升空,空投演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