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20位久经沙场的“前浪”们,如何评价当代年轻人(3)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年龄:30+ - 建筑师/石页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敏锐、早熟、局外人 34岁的刘硕表示自己也是“后浪”,因为就建筑专业而言,他这个

  年龄:30+

  -

  建筑师/石页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敏锐、早熟、局外人

  34岁的刘硕表示自己也是“后浪”,因为就建筑专业而言,他这个年纪算是资历经验各方面都还不是很丰满的时期,属于还在广泛吸收和积累的阶段。由于还在成长期,很多观念也还没有完全被定式下来,属于思想比较开放和活跃的状态。

  刘硕眼中的前辈们,应该是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知识体系,思想壁垒已经非常高,所以如果有新观念的进入,会相对来说要缓慢很多。刘硕说:“经验就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和总结,丰富的经验会让‘前浪'们更加快速地判断和批判性思考,好处是能更高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突破方面,会相对比‘后浪'们,要保守很多。”

  刘硕也表示,95后的年轻人他目前接触到的不是很多,不过回忆他自己“更年轻那会儿”,还属于在知识体系搭建和织网的阶段,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见解都还不够深入和完整。“不过这也是这个阶段的人的优势,较少的知识桎梏伴随着较少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于新鲜事物的感受力和接受程度会更加快速和敏锐。这也是为什么,潮流更属于年轻人。”

  美佳

  年龄:30+

  -

  独立品牌设计师/PSD视觉设计事务所主理人

  她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勇敢、娱乐化、鲜明自我主张

  “虽然有挣扎,但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他们都敢于‘sayno',直接拒绝掉!”

  作为设计师的美佳将自己定位为新锐设计师,所以在每一次做品牌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后浪”们的生活状态,依据他们的喜好来结合品牌的定位做设计。“比如我最近在小红书上做了365天品牌设计的泛美学分享,从浏览数据和点赞量来分析,很明显能看出‘后浪'非常喜好自由,最近最后的一期浏览数据显示,是一个平面设计师的个人项目,在设计上非常个性,比如不规则的图形,高饱和度的色彩,视觉冲击力很大,年轻人比较偏好类似的设计。同时他们也会喜欢一些高级的、极简的设计,但数据量无法和有视觉张力的设计来比。”

  穆威

  年龄:30+

  -

  个个世界创始人/先进建筑实验室主持人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好奇、开放、柔中带刚

  “尽管不想承认,但我应该是‘前浪'。”擅长为孩子做建筑的穆威,言语中有一丝自嘲般的调侃。

  他认为,“后浪”们直接享受到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宏利,不像“前浪”是见证和经历了文曲星到移动互联网的过程。“很羡慕他们一上来就享受了开放和多元的知识获取途径,在认知之始就有机会进行差异性的选择,‘前浪'通常会感慨共同的童年回忆,其实是挺苍凉的。”

  穆威说,年轻人大多有机会追随自己的好奇心,他们的成长已经不再是金字塔结构的知识,也不会处于资讯结构之中,“‘后浪'比‘前浪'们少了很多愤怒。”

  难波

  年龄:30+

  -

  GOODSAUCE1%创始人

  他眼中的“后浪”关键词

  消费主义、勇敢、多元化

  刚过30岁的难波始终希望自己在“后浪”的态度里存在,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保持对新东西的敏感度。“可能我比较悲观,一方面我特别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这个信息获取极度方便的时代,同时也担心有的人迷失其中,一切快感都太容易得到了。”

  现在的年轻人,每天睁眼都发现这个世界上又发明了新东西,又有新的事物与文化产生,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透支自己的未来满足当下的快乐。但他们是勇敢的,未来的消费主力以及意见领袖都是他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将更具有存在感。

  难波说在店里,不管是咖啡、服装还是鸡尾酒,消费人群的年龄都越来越小,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年轻人可以掌控的资源和时间更加自由,同时也是最具有好奇心的人。“我们希望能为‘后浪'打造最好的消费场景和产品,一起创造未来更加具有个性与态度的品牌。我们或许不是真正的‘后浪',但我们服务的对象永远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态度的‘后浪'。”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214/573.html

上一篇:传承书院文化,打造慧雅教育,厚街镇中心小学
下一篇:6架运-20接连升空,空投演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