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坛经不为说破的当代教育意义(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又据《坛经》机缘品,有一僧问慧能师父 :“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 :“会佛法人得。”僧云 :“和尚还得否?”师云 :“我不会佛法。”(赖永

又据《坛经》机缘品,有一僧问慧能师父 :“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 :“会佛法人得。”僧云 :“和尚还得否?”师云 :“我不会佛法。”(赖永海 :《坛经》尚荣,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慧能这种看似矛盾、不合理的回答,是基于禅不可用理智表达而传授给他人的特性决定的,即禅理是不可说破的。禅只有学习者自己靠身心去体验和参悟,在任何情况下对于那些未入法门者,禅师都是爱莫能助的。如同《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说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如法受持分》亦载,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来无所说。”因此,你可以认为禅师们的说教总是让门徒一头雾水,但是禅理讲究“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明白这点就会觉得禅师的教学是多么的富有启发艺术。他们并不急于说出答案以免影响学人自我悟禅的过程,因为他们知道,过多的包办式说教对学人是无益的。

另外,《坛经》公案中时常可见“不为说破”的启发艺术。如《坛经》顿渐品中记载,童子神会自玉泉寺到曹溪山请教慧能案,就是经典的禅宗教学中的反诘导悟。(赖永海 :《坛经》尚荣,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神会之所以能够开悟,在于禅师的步步紧逼、层层诱导,每一问一答均透视出禅宗教学思想中“不为说破”的启发艺术。禅师深知,对于没有直接体验禅悟的人来说,说了也等于白说。(莫照发,王小华 :《论禅宗语录中“不可说”的语言艺术》《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为学生“说破”虽易,但却是代替学生做功课,终究是抹杀了学生的自我体验,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如同《坛经》行由品中慧明问法,慧能警示 :“与汝说法,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意思是,如果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返观本心,妙法才在个人一边,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综上,《坛经》“不为说破”教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师不是把“路”告诉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摸索出通往学习目标的正确道路。(周兴国 :《“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正如德国哲学家赫里格尔在日本学箭悟禅六载时禅师的警示 :“真正的大师必定也是高明的老师。正如船只失事后,你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吃一点苦头,然后才愿意抓住他抛给你的求生圈。”(欧根·赫里格尔 :《学箭悟禅录》合肥 :《黄山书社》,2011年)“不为说破”的禅门说教艺术在于,禅师努力帮助学人寻求现象但并不作进一步的说教,以免影响其自我发现和体验的进程——过多的说教只会起干扰作用并令其认知发展难以为继。那么什么时机才可以由教师来“说”呢?正如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正在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但一时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才予以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有了眉目,但又不能十分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才予以开导,这就是启发式的教育教学艺术。

三、《坛经》“不为说破”教学艺术的当代教育价值启示

《坛经》“不为说破”的教学艺术与我国古代传统优秀教育文化“启发式”教理有相似之处,对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当代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是显然的。在“大众创新”的当代教育背景下,教育的价值根本上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不在于记忆和考试,而在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的心灵,唤醒一个人的智慧。正如《孟子·尽心上》中说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就是说教师施教要像射手一样,上箭而暂不发射,通过启发诱导让他们认真领会习射的关键,自己尝试着进行学习。(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现代教育教学也应该弘扬这种优秀教书育人艺术,即教师应该放手学生自求、自省、自得,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遗憾的是,当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悟透“不为说破”的启发式教学艺术精髓。当前一线教育大量重复的题海训练、不厌其烦的面授解题技巧等,急功近利的教学举措令师生们疲惫不堪。诚如刘铁芳教授深刻指出 :“当教育被严重的物化、实在化之后,教育就早已不再是闲暇的艺术。”(刘铁芳 :《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坛经》说教中“不为说破”的艺术,就是一种“闲暇”的艺术,耐心等待着学生的自我发现,等待着学生的认知成长。正如《坛经》有言 :“众生皆平等,人人俱佛性”,禅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学人自识本心和自见本性,这恰恰是禅门教学艺术对当代教育价值的重要警醒。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223/595.html

上一篇:增强课堂互动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论语中的君子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