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当代教育背景下民间音乐传承的新思路(3)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1 中国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与特性 民间音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下形成的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非

2.1 中国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与特性

民间音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下形成的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非物质文化载体,也是我国悠久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见证,传承中国民间音乐,能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现代学者研究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范本。另一个方面,有利于丰富我国的音乐发展形式。通过将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与当前现代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相融合催生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能够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还能够丰富我国的音乐发展形式,继承传统优秀的文化民族精神。

在古代信息、交通、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我国民间技艺大多是师徒“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受精力、时间、地域的限制传播人数有限且传播范围较窄,有的地域民众受传统文化观念“传男不传女”的影响,使得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变成了一种家族间单向的技艺传承,面临着极大的传承中断的危险。

2.2 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政府重经济、轻文化使得地方的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得不到重视

长期以来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这种价值观导向下,政府长期以来多是采用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来治理当地。致使我国许多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民间音乐形式濒临灭绝。

(2)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对传统民族音乐传承造成一定冲击

全球化发展使得音乐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融合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和影响,传统音乐文化的市场逐渐萎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也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难题。

(3)传承人才的缺失

受经济发展、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到城市务工发展,农村留守的多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城市务工的子女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多无暇学习老一辈的音乐文化特色,导致这些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有兴趣的发展继承人,致使其面临消失的风险。

(4)传承方式的单一

“师徒制”、“口传心授”、“学唱式”的传承手段都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方式单一、受众面小。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形式的不断发展,民间音乐如果还是保持这种一贯的音乐传授形式,就极易被当前多元音乐文化形式所淹没。

3 当代教育形式下民间音乐传承的多元化思路

3.1 中国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强调在民族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中进行文化传承,而不只是单单的进行博物馆似的管理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能使学习者最大化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创造的始末过程,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

“活态传承”的民间音乐传承方式要想得到落实就要有关部门能够针对“活态传承”的传授者给予荣誉以及支持,鼓励他们在这条路上能够前进下去。其次,要想民间音乐能够做到“活态传承”就要将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变成“一池活水”,体现出活态传承的原则,让民间音乐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中得到有效的传承。第三,是对民间音乐进行生产性保护。民间音乐的生产性保护就是指在符合保护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使他们更好的传承。此外,这种做法还能使民间音乐在商品市场的大环境下生存,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报,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使民间音乐的文化形式在大众中扎根发展,并且建立良性循环,实现活态传承。

3.2 中国民间音乐传承的新途径——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

将民间音乐带入课堂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还能激发潜在的民族音乐爱好者加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继承中去,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的传承者,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创新课堂设计,将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融入课堂,带动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

民间音乐进课堂首先要组织教师进行一定的学习,尤其是高校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进行创新课堂设计的相关组织培训及研讨,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游戏的环节。例如,通过民歌接力赛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对民间音乐的学习热情。其次,在信息时代,民间音乐进课堂的传播方式也可以进行多种有效创新。例如,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多地不同文化的民间音乐,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可以自由的从多种不同的民间音乐形式中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民间音乐形式进行学习。最后,可以通过当期教学领域推崇的“翻转课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助者。鼓励学生们进行不同民间音乐的学习,在课堂中教授班级其他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0819/408.html

上一篇:从格式塔“完型”心理学看周代乐舞教育——对
下一篇: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