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U-S”协作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际共同体:动力、内(3)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次,其发展过程并不是要形成特定的组织架构,而是指共同体成员在研究与发展意义上始终追求新的突破。为了这种突破彼此还可以使共同体阵容不断扩

再次,其发展过程并不是要形成特定的组织架构,而是指共同体成员在研究与发展意义上始终追求新的突破。为了这种突破彼此还可以使共同体阵容不断扩展、品质不断提升。因而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变动的开放性,且具有“生命”更新式的“自组织性”。

三、“U-S”协作背景下中小学校际共同体的运作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协作的日益深化,中小学校际共同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此,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经历,对大学与中小学协作背景下中小学校际共同体的运作策略进行探讨。根据我们的研究经验,相对于西方根深蒂固的原子式个人主义传统,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互动文化和交往的集体取向背景下,[6]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之间、实践者之间的内在沟通更为容易。达至一定程度后,大家就会将彼此视为“自己人”,彼此关系达成一种亲密的情感性交往与依赖状态,在称呼上就会有明显的反映:起初是“他”、“你”,而关系发展较为成熟后会称为“我们”。就校际共同体而言,在具体运作策略上,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形成大学教育理论者、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地方教育行政力量和地方专业力量(教研员)之间有效的协作,避免“搭便车”的自利行为,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共同体的内在粘合剂

在当代中国,围绕大学与中小学协作开展的中小学间校际共同体建设更多地带有民间自发性。这种行动需要得到来自地方行政与专业力量的官方支持,否则将会举步维艰。对此,“新基础教育”研究负责人叶澜曾指出,“我们的切实体会是:凡是市、区政府、教育部门领导给予支持的,研究就有可能坚持下去,因为‘新基础教育’是需要一批学校参与实践研究的团队性项目”。[7]要形成各主体的有效协作,就必须避免自利的“搭便车”行为。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ason)在阐述“集体行动的逻辑”时曾指出,每一个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不仅在个体活动中,而且在集体行动中,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由于个人的自利倾向,使得集体行动在大的集团中成为一种不可能的事。因为,集团越大,就越难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人人都想分享集体行动的成果,但不愿分担集体行动中的成本。[8]很明显,如果院校协作中的各方将获取利益作为根本追求,就只能形成马克斯·韦伯所言及的“结合体”,② 而非“共同体”。要克服这一点,我们认为必须要形成院校协作中校际共同体建设主体的共同价值取向,即要“诚其意”、“正其心”。这是对“为什么要开展合作?”的回答:是基于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强烈内在需求,是基于在社会转型期作为“教育人”所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与信仰。为此,大学教育理论者经过周密策划的长期深度介入和实践者系统、反复的理论学习必不可少。

2.定期的校长联席会议

对于校际共同体建设,学校校长应当成为第一责任人。为此,大学教育理论者需要策划定期举行由学校校长组成、各校中层管理人员与骨于教师旁听的校长联席会议。在会议上,一方面由理论者对校际共同体的活动内容、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策划安排等在与校长们的协商中进行沟通式发布,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形成校长面对面交流、沟通的平台,相互交流校内、校际研究推进状况,要求说出工作的思路、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突破点和独特性,在为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创造机会的同时,激活各校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期间,在校长间、校长与理论者间对话过程中,各校中层领导与骨干教师参与旁听,从而使信息更真实地对学校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3.开展精心策划的校际联动活动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共同专题研究。又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当下共同体学校普遍存在问题的专题研究;一是指出未来发展的深化研究(如不同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学校管理变革的深化等)。这些专题研究任务经过理论者与不同学校实践者沟通协商后,在不同时期内由不同学校实践者(骨干教师)承担。活动前,各校相关人员提前做好校内研究,形成自己的思路,以便集中研讨时出现碰撞与生成,所呈现内容要尽可能地丰富和深入,在集中研讨后再回到本校生成更具体的创意与尝试。这种活动必须保持必要的频度(一般一周一次)和深度(体现问题性、专门性、系统性、深入性),届时承担研讨任务的学校面向所有共同体学校的相关教师开放,在这种开放式研讨中所有参与教师都可以全身心投入--用眼看、用心揣摩、用嘴说,结束后自己再结合自己学校、自己班级及自身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重建。如对于教学专题研讨,青年教师可以是移植性重建,体会骨干教师的设计意图;其他骨干教师可以是更新式重建,着重思考在别人基础上如何体现自己的尝试与创造;专家型教师可以是提升式重建,进一步精品化,从而实现研讨资源在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师中的层层转化。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1001/463.html

上一篇: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东营区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
下一篇:初中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