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关注自我理念指导下的俄语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注自我”是古老的教育观念,20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重新阐释了它,并将其纳入主体谱系研究系列,即伦理主体当中。近年“关注自我”理论成为俄

“关注自我”是古老的教育观念,20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重新阐释了它,并将其纳入主体谱系研究系列,即伦理主体当中。近年“关注自我”理论成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研究热点,这说明“关注自我”理念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能为解决自我构建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一、终身教育需要“关注自我”

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和人工智能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信息,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及频繁重构的各种组织令人们意识到:变化性、非确定性以及模糊性正在取代稳定性、明确性和可预知性。未来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在个人职业生涯方面尤为明显。各国高校毕业生们意识到“拥有一个证书不再是获得一份终身工作的通行证”[1],就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深远影响。但大学生“空心化”现象也日渐普遍。这些问题不禁督促人们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发展的人才。教育是每个人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3]。作为教育机构,要通过生产传播知识、融汇思想文化来融合工业、技术和市场力量与公民需求,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于是,培养掌握专业技能且具备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的全人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的社会功能。而如何实施好全人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当今时代,才能与素养更多时候是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审视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处理问题的决断力与执行力,与人共事时的协同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技术领域中工作的迁移能力,以及稳定的情绪,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持久的学习兴趣等。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训练与养成是高校改革的首要任务,确切地说是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整合;学生则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么学习。美国教育科学家简·维瑟()把学习定义为:“人类及其所属社会实体与人类、社会、生物和物理环境进行对话的倾向,由此而产生智能性行为,以及与变化进行建设性互动行为。”[4]在技术日新月异与思想观念频繁更迭的时代,为了适应变化谋求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应成为一种必要。

联合国“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与我国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说明教育关乎人类未来与民族复兴,关系每个人的成人成己与就业谋生。“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随着信息化和数据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渗入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应用和生产过程中不断再创造。可以说,当今社会是用知识生产知识的社会。这里的知识被理解为能力,即“一种与文化模式及制度革新成果相关的认知能力”[1]。当知识被视为认知能力时,社会成员将拥有更高的解释自我、证明自我和创造性行动的能力。知识不仅是单纯的认知客体的工具,更是处理信息并产生新知识的工具,是一种建构生成能力。对于个体而言,为了适应变化,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个体会借助学习这种建构性活动,运用工具性知识,通过生产创造新的实用性知识来解决问题。就这样,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合二为一,而“学习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3]。终身学习的训练与养成离不开高等教育,而作为融汇知识、文化和社会的大学则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模式的机制与平台。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谋求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我国高教改革重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倡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升精神境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拥有感受愉悦的敏感与创造美好的愿望。教育不仅要求传授知识,更要引导个体感受美妙,享受创造的乐趣,点燃个体内心求真的火花,帮助个体成就其独特性。而这些需要个体关注自身精神成长,以好学求真之心,不断创新以重塑自我。知识社会里教与学的主体是基于个体“我”为中心的协同合作关系。变化的世界需要掌握知识、具备能力、擅于自我规划和自我教育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迪智慧,促进成长。怀特海(Whithehead Alfred North)认为世间生命有机体的生长依靠其本能,个体人的成长离不开自我发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而教育的根本任务“便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5]。突出个体自我建构且以探索生活艺术为目的教育理念就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关注自我”(Care of the self/Заботы о себе)所提倡的。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720/983.html

上一篇: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孔子学院教育发展探究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