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农村贫困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困境(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改变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思想的对策 2.1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2006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但由于部分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交通及基础设施

2 改变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思想的对策

2.1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2006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但由于部分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交通及基础设施不便等原因,无论是义务教育法普及程度还是执行力度都尤显不足,其强制性要求也并未真正帮助到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入学和升学。因此,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正常入学、升学,地方政府应积极宣传《义务教育法》,提高贫困地区法律普及度。同时,地方政府应发挥自身的执行力和覆盖力,在管辖区域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制定适龄儿童入学及受教育时长方面的规定,用法律和政策的手段约束贫困家庭,采用强制入学的方式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促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者,加大地方政府的走访力度,了解当地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半工半读的就学地方规定和学校假期模式。在保证农忙时节不占人力,农闲时候恢复教育的教学任务分配形式,减小贫困家庭对义务教育“浪费”时间的顾虑和“教育无用”抵制情绪,因地制宜地推动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实施。

2.2 加大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提供政策倾斜,减少市场因素对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进行了规划,《规划》提到要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贫困地区人口分布分散、交通不便成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阻力。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学校服务覆盖范围,考虑基础设施状况,对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对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覆盖范围。同时,积极引进慈善项目投资,推动地方希望工程建设,建设和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保证义务教育的硬件基础跟得上、做得好。其次,国家应积极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学校,尤其是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地方政府可以大力开展志愿支教和义务支教工作。可效仿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将支教活动列入学期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任务中,以特色教学实践的方式推动当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入武汉轻工大学“阳光雨露”志愿服务团队,利用暑期教学空闲时间进行暑期支教活动,在保证留守儿童待在校园、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儿童知识储备。有必要时可以根据本省情况对本地师范类院校提出志愿支教要求,制定相关支教规定或服役政策等。再者,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设定教育补助项目,专门针对适龄儿童上学过程中产生的食宿课本费用进行补贴,帮助部分家庭减轻子女教育负担。同时,对于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的地区,对女性学生按时入学以及正常毕业都予以一定的奖励,从政策上引导农村家庭平等对待子女教育问题。最后,在提高贫困家庭受教育程度上,应根据当地农耕条件和职业选择趋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加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如湖北十堰市的郧阳区作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其矿产资源却十分丰富。因此,可以在义务教育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矿产识别和开采知识,一方面对普及了科学采矿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侧面鼓励了贫困家庭积极接受义务教育的信心。

2.3 加大对女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保障

对女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保障上必须将义务教育和妇女职业技能教育分开考虑。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女性儿童来说,在完成义务教育的目标上提高文化水平就达到了最终目的,这必然要通过相关地方政策来实现。而作为已经错失义务教育,开始养育下一代的成年女性来说,职业技能教育就是提升她们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对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定时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子开展妇女教育。但与义务教育不用的是职业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不能一味地要求参与,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的同时,激起她们了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兴趣。引导她们从思想上摆脱落后的教育观念。力求使她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男女教育平等的问题,从而将“母亲教育”的家庭功能真正发挥出来,推动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首先,可以通过组织教授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的技术方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热情,肯定妇女的人生价值和真正认识到男女权力平等。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教授一些由易到难的文化知识,让农村妇女开阔眼界,从内心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到义务教育对人生的推动效益,从而逐步消除“教育无用”的错误思想,调整家庭教育资源中的性别分配,推动女性儿童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营造可良性循环的家庭教育环境。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718/972.html

上一篇:教育服务乡村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清科创投何艳学有所选教有所依是我做教育投资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