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企业连锁董事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不平等基于先赋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企业董事会承担着建议和监督职能,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战略决策和业务规划[1]。董事连锁将不同董事会与企业联系起来,形成连锁董事网络,其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

0 引言

企业董事会承担着建议和监督职能,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战略决策和业务规划[1]。董事连锁将不同董事会与企业联系起来,形成连锁董事网络,其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随着近年企业社会网络理论的盛行,结合社会网络理论,以嵌入视角展开董事网络研究成为一个重要方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董事网络对企业治理、创新、并购以及投资等的影响[2-4]。利用董事网络进行相关分析突破了以往仅关注企业以及董事个体的研究局限,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多将连锁董事网络作为自变量,预测其对企业绩效或战略的影响,往往忽略了董事自身社会属性的差异。这些假设董事无差别的研究缺乏对网络中董事属性的深入探讨。此外,很多研究仅使用个体网指标进行测量,缺乏从整体网角度对连锁董事网络进行分析。

此外,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近来较关注不同群体中的社会资本不平等问题[5]。该类研究主要分析在不同职业群体中性别、种族等先赋性因素或者教育、家庭背景等后致性因素是否会导致社会资本含量和回报不平等。不少研究指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6]、科学界[7]都具有显著的社会资本劣势。但少有研究系统分析董事会、管理阶层等精英群体中是否依然存在由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导致的社会资本不平等现象。

因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处于精英阶层的董事群体,其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是否会造成董事间在社会资本上的不平等?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认识精英群体中的社会资本不平等现象,了解董事个体特质是否会影响其网络位置,同时,丰富企业治理与企业网络研究;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连锁董事网络资源,更好地通过董事网络建立竞争优势。

性别与受教育程度分别被作为典型的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而受到研究。行为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存在局限性,依此角度,董事会性别多元化的组织设计是对个体认知局限的有效应对[8]。同时,董事个体拥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本,可以为公司提供多角度、全面的建议、咨询、公关以及沟通渠道等资源[9]。基于此,本文利用2010-2017年陕西省上市公司连锁董事网络数据,对以下具体实证问题进行回答:①连锁董事网络内的性别和教育水平分布是如何随时间演化的?②不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董事在网络中的位置是否有所不同?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社会资本不平等

社会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资本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群体的资本含量和回报存在差异[10]。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群体的社会资本存在不平等现象。例如,在低收入、非专业劳动力市场中,更多的人是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11],这间接说明社会资本的使用本身存在群体分化。在不同国家开展的实证研究支持和拓展了该论断,认为社会资本的作用亦存在群体间不平等。例如在新加坡,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有更大可能性通过关系找到工作[12];在美国,社会资本对不同族群的职业回报有着差异化影响,即社会资本回报的族群差异[13]。Bonoli&Turtschi[14]在瑞士的调查发现,不同性别、教育背景、职业地位和种族的个体,其社会资本数量、质量和使用也会存在差异,这是社会资本对阶层不平等的放大效果。但也有研究得出不一致结论,如Burt[5]基于华东地区CEO的调查研究表明,尽管社会上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但男性CEO和女性CEO还是同样地得益于网络优势,在网络位置上并无明显不同。总的来说,由阶层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社会资本维持成本,异质性高和规模大的社会网络需要更多投入,而处于较低阶层的人难以支付这类成本。

1.2 连锁董事网络研究文献梳理

董事会是治理公司与作出重大决策的团体,作为虚拟实体的企业法人具有社会嵌入性,其成员属性、相互关系以及作用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总结现有研究,连锁董事网络具有两个主要特征[1,2,15]:①个人至少在两个董事会同时任职,客观上导致两个组织建立直接关系;②不同董事在一个董事会同时任职而产生间接关系,通过不同董事之间的交叉任职,组织之间得以建立联系。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连锁董事网络是一个典型的二模网(2-mode network),呈现出二元性(duality):一层网络是由不同董事基于相同董事会结识而组成的个体网络,另一层网络是由不同组织因为相同董事连锁而组成的组织网络[16]。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718/967.html

上一篇:论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陕西镇巴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