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艺术院校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丈尺难度绝壁峭,路遥梦短志未愁。 此诗颔联化用杜甫的《登高》,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首联与颔联的意境不是特别融合,但很有视觉冲击力。诗歌

丈尺难度绝壁峭,路遥梦短志未愁。

此诗颔联化用杜甫的《登高》,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首联与颔联的意境不是特别融合,但很有视觉冲击力。诗歌后两句要表达出一种理想高远、前途坎坷、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的情怀。可见诗歌有怡情、养性、修身的功效。

燕过留声絮更愁,青葱白露乐融溶。

嫩泥初印人行迹,残桥又逢影斜从。

风吹旷野纸钱飞,雨湿墓檐泪沾容。

冥冥九泉哭不闻,萧萧春雨杨柳疯。

此诗意象丰富,意境苍凉高远,有一定的深度。而且首联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更凸显了清明的无尽哀愁。“嫩泥”两字生动写出春暖花开、雨润地酥的生机画面,一个“初”字点出孤冢寂寥、久无人至的一种凄凉萧瑟之感。残桥偏偏只有影子跟随,更点出狂野的空寂和心头的落寞。最后的杨柳疯更是用物化之笔,将人内心的情感渲染到极致。当然此诗格律还有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

每学完一课古典诗文,我都会让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就会选择用诗歌的方式表达真切的感受:

一代文豪遭诽谤,乌台诗案被流放。

黄州出游作文章,密州怀妻心犹伤。

此诗描绘出苏轼的一生,也将东坡的人格魅力含蕴在胸。通过古诗词的创作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写诗填词,而且提升了文学素养。鉴于川美开设了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专业。对于古诗词创作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对诗词的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将诗词创作与书画创作结合起来,为培养中国当代的书画大家奠定基础。

三、比较阅读,触类旁通,形成诗歌情感链条。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论证,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和文学作品情感的把握,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充课堂容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会开展比较阅读与研讨。

在品鉴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时,我从陈奕迅的歌曲《浣溪沙》披文入情,让学生感知歌曲中的惆怅之情。随后引出歌词的作者纳兰性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抛出问题,作为“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的纳兰,何以竟然成了千古伤心词人呢?在品词感情环节,我选取三首词作,分析其词作真切自然、哀感顽艳的艺术特色。由此蝶梦三生石涧香的三段情感,穿起纳兰的生平经历,走进其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了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在男女词人词作的对比中,感知性别差异造成的词作情感、意境与用词的差异。在最后的探梦成吟环节,我以自己的作品为例向学生展示了《摸鱼子·咏双卿》《减字木兰花》等词作的吟诵调,实现了情感的总结与升华,打造了层层递进的诗歌情感链条,收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情感链条的学习,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对诗词及作者有宏观整体的印象,有利于分类把握诗词的特点,并学会自己归纳总结,锻炼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提高审美的品位与感知力。

四、契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引入视觉艺术元素。

视觉艺术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手段。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视觉形象语言有更强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诗词鉴赏与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感受视觉艺术的能力。

中国诗词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以附着于绘画文本(有部分留存于文本之外)的题跋、序文等副文本的形式出现的。有些诗词出现于绘画文本之中,与绘画文本相映成趣;有些诗词出现于绘画文本之外,或者是后世对画作的一种再阐释,即题画诗词。研究此类诗词作品,不仅可以从全局的视域解读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还可以从诗画对读的视角深入理解诗歌之美与画作之妙。比如,在咏梅诗词的鉴赏单元,我引入王冕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墨梅图》上的自题诗,并结合画境,对诗歌做了阐释。诗云:“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花)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歌首句点出图中的墨梅为临水之梅,使鉴赏者联想起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美妙意境。次句设想奇绝,点出花开墨色是受洗砚池水浸润之故。颈联与尾联的设想,更将梅花的清白之气与作者的人生境界熔铸而出,与画作中梅花的淡雅及画幅留白预示的乾坤之气结合起来,深化了意境。此时我再点出画作中没有添出明月,或许是因为诗人想跳脱出林逋“疏影横斜”的意境,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墨梅的人格化和哲理化。这种鉴赏方式更有助于为艺术院校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提升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1107/500.html

上一篇:“现当代作家作品十讲”小班研讨课教学模式研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评《文学理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