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历览当前世界文化输出的强国,无一不是尊重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继而扬长避短,赋予

三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历览当前世界文化输出的强国,无一不是尊重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继而扬长避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在世界市场上焕发出新的魅力。随着新中国成立,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科技腾飞的基础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下政治经济形态发展的步调不完全一致。而实现文化创新、乃至文化输出,都离不开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否则就会丢了中华文化的“主根”和民族精神的“源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向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主动汲取优秀文化营养,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应用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使命。具体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本着认知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普适性教育,还要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回归社会。第二,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性与学科的专业性、科学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三,以人为本,教育措施应简单易行,节省成本,且学生的接受程度高。根据当代教育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深入到教育一线,必须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直接传递者。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的学习当中,才能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的基本脉络以及独特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培训,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学会分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遨游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之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传统道德教育渗透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贯彻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把优秀的传统经典带进课堂,采取“诵读经典,抄写经典,模仿经典”三部曲模式,将当代最重要的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努力做政治正确、品行端正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为依托。依据心理学原理,环境对人有深刻的塑造作用。学校应充分应用校园空间,布置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设施,营造文化氛围,从而赋予它深刻的教育内容。除了可以在墙上粘贴优秀传统文化大家的故事和名句等,也可以把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带进校园,当静止的校园设施变成生动的教材,变成无声的老师,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就会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校园里弥漫的传统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璀璨之余,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朝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为此,应坚持“知行合一”为原则,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使传统道德教育渗透日常教学,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三方面的措施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之转换成有效的民族资源和力量,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辜正坤 .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3]冯启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是华夏子孙心中独特且稳定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但是,在近百年的社会变革里,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遭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考验。在当代教育工作中,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积极挖掘其中新的理论增长点,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辜正坤曾在《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提及:“文化的定义多达180余种,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文化是一个不可定义的东西。”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从宏观上来看,文化包括了知识理念、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国家法律、音乐艺术、民族风俗等内容。从微观上看,一个社会人,从社会上所习得的一切行为能力和生活习惯都可视为文化。综合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归纳为从远古到晚清以前, 约五千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在现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典文化。因而,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定义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诚然,作为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并独具特色的特征,我们该怎样在其中甄别出其优秀的成分呢?当代学术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众说纷纭,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观点都需要我们加以警惕与摒弃。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两种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一方面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对文化进行的主观评论,观点显得不切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确立一个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应将其放入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考查它是优秀文化还是糟粕文化,以今人的眼光评判历史文化是不公平、不全面的。所以,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判定,一般至少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为标准判断传统文化的优劣与否;二是以是否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是否有利于现代人更好地适应和创造现代生活为标准进行判断。一言以蔽之,可以简单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定义为,将具体的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文化还原到特定历史环境中,对当时及长远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即为优秀传统文化,而起到消极作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即为糟粕文化。二、在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现当代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地基,点燃了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熊熊火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滋养民族生长的泉水,育人以无形。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支撑。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而支撑起这一伟大梦想的,是全体中华民族强大的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通过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对这段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文化认可、共同政治归属的深刻理解,加强对当前国家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避免多元文化造成社会紊乱的自觉行为,进一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必由之路。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刚健有为,厚德载物”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贵和尚中,义以为上”是深入到每个中国人日常伦理中的思行模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滋养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坚持以德服人的传统习惯,虽然长期身处世界强国之列,但从来坚持威而不霸,没有殖民记录。因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正确陶冶自己的性情品行,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进而对社会的稳定和谐自信注入充分的养料。三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历览当前世界文化输出的强国,无一不是尊重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继而扬长避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在世界市场上焕发出新的魅力。随着新中国成立,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科技腾飞的基础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下政治经济形态发展的步调不完全一致。而实现文化创新、乃至文化输出,都离不开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否则就会丢了中华文化的“主根”和民族精神的“源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向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主动汲取优秀文化营养,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应用措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使命。具体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本着认知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普适性教育,还要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回归社会。第二,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性与学科的专业性、科学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三,以人为本,教育措施应简单易行,节省成本,且学生的接受程度高。根据当代教育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深入到教育一线,必须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直接传递者。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的学习当中,才能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的基本脉络以及独特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培训,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学会分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遨游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之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传统道德教育渗透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贯彻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把优秀的传统经典带进课堂,采取“诵读经典,抄写经典,模仿经典”三部曲模式,将当代最重要的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努力做政治正确、品行端正而对社会有用的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为依托。依据心理学原理,环境对人有深刻的塑造作用。学校应充分应用校园空间,布置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设施,营造文化氛围,从而赋予它深刻的教育内容。除了可以在墙上粘贴优秀传统文化大家的故事和名句等,也可以把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带进校园,当静止的校园设施变成生动的教材,变成无声的老师,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就会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校园里弥漫的传统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璀璨之余,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朝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为此,应坚持“知行合一”为原则,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使传统道德教育渗透日常教学,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三方面的措施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之转换成有效的民族资源和力量,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辜正坤 .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3]冯启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0912/437.html

上一篇:基于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幼儿园操作区活动有效提
下一篇:信息化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