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谈当代人才培养(2)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一贯形象,逐渐受到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网络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一贯形象,逐渐受到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网络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授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是上与下、主与从的等级关系,教育研究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时代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教育也显现出了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也被期待能有更完美的进步和表现。

纵观当代教育研究,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和趋势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探索教育的微观领域,强调教育过程的内部研究;二是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渗入到教育决策中去,追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三是追求学科知识和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步化;四是努力构建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和谐平衡,在追求科学技术最大发展的同时保证人道主义精神,事实认识和价值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教育的发展正逐步向自主性学习转变,趋向于对学生主动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培养。“学习”二字可拆分为“学”与“习”,其中,“学”指通过书本等媒介获取信息,“习”指执行实践。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掌握,更是人格的培养,是人全方面成长的活动,一个健康、和谐、高尚的心灵离不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成长。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说过:“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心灵活动。”因此,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在自由、自觉、自主的学习中收获的。

当代教育工作者另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当代教育智慧启迪的缺失,其表现主要是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倾向。导致当代教育智慧启迪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观念滞后以及功利主义肆虐,而教师形象在这一问题中表现得极为消极和被动。

三、改革方向

“教育即解放。”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走进”,即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相关,教育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引导教育走进当代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实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理解和自主创新。要努力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教育,打破目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端,实现教育个性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是“摆脱”,即教育需要从面临的内外压力中解脱出来,在不断的“自我解放”中获得新生。包括教学的解放、教育工作者的解放、受教育者的解放。

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无限关注与呵护,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希望自己能拥有全天下所有的人才,用自己的德行和才能对他们施行教育,从而使君子的品行能流传下去,造福社会。他以此为乐。每一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都会因身负的使命和责任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责任之重大。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始终保有这份深沉的思考和对教育的期盼,成为一个清醒的慎独者。努力让所有走进课堂的孩子,无论出身,无论贫富,无论聪明与否,都能够获得从学校、从教师那里得到获得幸福的能力,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涵奕.教师视阈中当代教师形象的主要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16,(18):25-28.

[2]刘佑祥.当代教师形象的意蕴及塑造[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9-30.

[3]王坤庆.当代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99-107.

[4]靖国平.当代教育的危机、走向与解放——重读《学会生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8-113.

[5]王少君.浅议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7):35.

人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才培养无疑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时代要进步就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加强对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这也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近代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其变化历程与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当代教育发展到今天,虽有许多改变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教育危机在高速运转的当代社会也逐渐显现出来。一、当代教育危机的表现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提及诸多有关于当代教育的思考,他提到了一个实质性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良好的教育?纵观当代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经济高度繁荣发展的刺激,这种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失去平衡,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要求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逐渐扩大的根本原因。当代社会危机势必导致当代教育的危机,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平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具体表现是:第一,教育体制完全偏离社会需求,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正是因为教育体制不能很好地配合产业结构和就业体制的变革,忽视了在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方面——培养人去主动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是企求社会适应人的能力储备,这就导致了“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的现象。第二,教育体制由主要部门制定,但是其结果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表明教育体制的发展及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由于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有较大差异,也就导致了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失衡,使当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公平正义。第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惯性和惰性,其潜在的负面效应日渐凸显。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着一系列变革,涵盖科学和技术、经济和政治、人口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使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也较过去任何时候更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当代教育体制所受的压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在外部方面,也就是阶级方面,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加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很多地区,甚至存在着人的受教育权被剥夺的现象。在教育系统内部,相当多的学校仍然采用传统守旧的教育方式,在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许多人直至毕业,即将步入社会却仍然缺乏实践技能和经验,这些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倾向,这极其不利于人的智慧发展。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了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经济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教育严重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较为复杂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使得当代教育所潜在的负面效应在当今社会相当严重。如何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当下使人们过上丰盈的物质生活,同时又能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境界和品质,这无疑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我们无法给予“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个准确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对一种教育的好坏进行判断。从小的方面看,如果一个人精神世界空洞,从来没有汲取精神营养的意识和兴趣,也没有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激情;从大的方面看,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回忆中很难搜索出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没有对自然和人生产生过赞叹和敬畏,也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断定他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当代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变化也应当引起我们的理性思索。几千年来,教师一直被赋予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权威者的形象。教师被视为是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但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形象,使得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绝对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师道尊严”。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一贯形象,逐渐受到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网络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授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是上与下、主与从的等级关系,教育研究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时代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教育也显现出了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也被期待能有更完美的进步和表现。纵观当代教育研究,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和趋势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探索教育的微观领域,强调教育过程的内部研究;二是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渗入到教育决策中去,追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三是追求学科知识和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步化;四是努力构建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和谐平衡,在追求科学技术最大发展的同时保证人道主义精神,事实认识和价值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教育的发展正逐步向自主性学习转变,趋向于对学生主动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培养。“学习”二字可拆分为“学”与“习”,其中,“学”指通过书本等媒介获取信息,“习”指执行实践。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掌握,更是人格的培养,是人全方面成长的活动,一个健康、和谐、高尚的心灵离不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成长。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说过:“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心灵活动。”因此,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在自由、自觉、自主的学习中收获的。当代教育工作者另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当代教育智慧启迪的缺失,其表现主要是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倾向。导致当代教育智慧启迪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观念滞后以及功利主义肆虐,而教师形象在这一问题中表现得极为消极和被动。三、改革方向“教育即解放。”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走进”,即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相关,教育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引导教育走进当代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实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理解和自主创新。要努力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教育,打破目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端,实现教育个性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是“摆脱”,即教育需要从面临的内外压力中解脱出来,在不断的“自我解放”中获得新生。包括教学的解放、教育工作者的解放、受教育者的解放。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无限关注与呵护,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希望自己能拥有全天下所有的人才,用自己的德行和才能对他们施行教育,从而使君子的品行能流传下去,造福社会。他以此为乐。每一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都会因身负的使命和责任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责任之重大。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始终保有这份深沉的思考和对教育的期盼,成为一个清醒的慎独者。努力让所有走进课堂的孩子,无论出身,无论贫富,无论聪明与否,都能够获得从学校、从教师那里得到获得幸福的能力,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参考文献:[1]王涵奕.教师视阈中当代教师形象的主要特征[J].当代教育科学,2016,(18):25-28.[2]刘佑祥.当代教师形象的意蕴及塑造[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9-30.[3]王坤庆.当代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99-107.[4]靖国平.当代教育的危机、走向与解放——重读《学会生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8-113.[5]王少君.浅议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7):35.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0724/373.html

上一篇:《纪念白求恩》的当代教育意义 ——文本解读
下一篇: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教育的命题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